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業(yè)網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泉臺交流 > 正文
9旬泉州籍臺胞熱心兩岸交流 將畢生著作捐給故鄉(xiāng)
發(fā)布時間:2014-01-21 來源:海峽導報

王人瑞展示手繪泉州地圖

1947年離開泉州赴臺

在王人瑞的泉州家里,掛著一張照片格外顯眼,那是他2002年7月22日第100趟時,在泉州開元寺拍的。“當時拍照時正好是我離開泉州去臺灣55年整,如今11年過去,這次已經200趟(來往400次)。”王人瑞老人指著照片介紹說,那是與親戚在開元寺參觀,新華社記者在采訪時拍了這張照片,如今里面一塊照像的親友有的已經離世了。

據(jù)介紹,1947年7月22日,年僅21歲的王人瑞大學畢業(yè),就成為首批入駐臺灣的大陸財會人員。

去臺灣,當時只帶兩件中山裝、一條棉被,還有大學畢業(yè)證、高中畢業(yè)證,以及弘一大師寫給他的一幅字。“這幅字,現(xiàn)在依然收藏著,當時,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與我奶奶去開元寺燒香,向弘一大師求的字。”王人瑞說。

1988年首次返泉

直到1988年,臺灣當局開放大陸探親,王人瑞才第一次重返故鄉(xiāng)。“當年我赴臺灣即將期滿,欲返鄉(xiāng)時正值新中國成立,和我同一批赴臺的287名學員都未能返鄉(xiāng)。”王人瑞介紹,為了共敘鄉(xiāng)情、排解思鄉(xiāng)之愁,他開始手繪泉州地圖并主編《晉江會訊》,并延續(xù)職業(yè)習慣,把生活工作點滴都記錄下來。

1988年9月18日,他從臺北搭飛機到香港,再從香港搭飛機到廈門,在廈門一出機場,廈門、泉州的政府工作人員和以前的同學開了5輛車來迎接他們。大家相見后抱頭痛哭。“東西塔還是那個東西塔,十分親切。”王人瑞說,當時泉州新華路還是泥土路,而溫陵路以東全是水田。如今泉州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帶來26個團體

此后,王人瑞只要一有空,就直飛大陸,回泉州,有時從臺灣經香港飛回來,有時從澳門飛回來,有時還從新加坡(他女兒嫁到那里)飛回廈門,再到泉州。

“自從第一次踏上回鄉(xiāng)之途,我就往返于泉臺之間,至今已經帶了26個臺灣團體回到大陸來交流、考察、走訪。”王人瑞說他是臺北晉江同鄉(xiāng)會榮譽會長,第一次回到故鄉(xiāng)后,熱衷于在兩岸搭橋牽線的他,1992年就開始帶團前來大陸北京和福建泉州等地進行交流活動。“明天我就回臺灣了,元宵節(jié)前還會回來泉州祭祖。”王人瑞感嘆說,以前回一趟泉州要2萬元新臺幣,如今只需要4000多元新臺幣。不過,以前回來泉州這邊還有不少長輩,如今只有一個98歲的表嬸,表嬸長他8歲,她結婚時還給他“戴花頭”(一種傳統(tǒng)民俗),他至今記得。“不管怎么樣,這里是我的根,我還會常回家。”王人瑞說。

[責任編輯: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