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道,時為大”,新時代的美術家用手中的畫筆來記錄人民生活、繪就社會變遷,抒寫時代精神,這是“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藝術使命和社會擔當,也是其感恩時代、關注民生、熱愛生活的人文情懷和理性思考。所以,新時代的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是藝術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和時代美學的彰顯,也是順應社會發(fā)展洪流,響應民眾需求的具體表現。近年來,一系列圍繞重大題材開展的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在“塑造史詩品格,鑄就美術高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那么,作為新時代美術家,如何來進行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呢?可以說,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的最基本要素就是能夠弘揚真善美,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思想的啟迪、心靈的震撼,從而喚起民眾的藝術感覺和文化思考。
“真”是指美術作品是否真實反映了生活的本質及時代氣息,以及表現出畫者的真情實感。個別美術家在進行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中,不愿去通過深入生活、走近民眾、走進社會來把握主題的精髓,而是“直譯”主題,對著照片寫風景,憑著想象來臆造。這樣的創(chuàng)作就難免圖像化和程式化,進入思想空泛的套路,出來的作品縱是有著制作大、工藝精的特點,也只是“功夫活”、美術的“新八股”,由于脫離生活的本真與“煙火氣”,與民眾有距離,與社會有脫節(jié),也就淪為懸浮化和庸俗化?!肚f子》云:“真者,精誠之至也。”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要達到精誠的極至,美術家就要具備本真的情懷。
法國思想家狄德羅在美學中把真善美稱作“三位一體的自然王國”,“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種罕見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變成美了,善也就變成美了”,他把真和善看成藝術的內容,把美看成真和善的表現形式。“善”是指美術作品在道德倫理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即“基于審美,化育靈魂”的美育功能。孔子稱《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而稱《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他認為形式美能給人以感官愉快,但真正的“美”必須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內涵,這樣的“美”才具有完滿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因此,他主張既要“盡美”,也要“盡善”,“盡善盡美”由此成為中華傳統(tǒng)美學的重要精神追求。
從近年來有關歷史題材、軍事題材的大型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來看,其主流都是向善的,從而具有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美育功能。強調盡善盡美的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富有了“善”的意味,才會有更高價值的“美”。法國作家雨果說:“為藝術而藝術固然美,但為進步而藝術則更加美。”他強調的也是藝術在人類文明進步中所起的“化人”功能,即道德熏陶和教育的功能。所以,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應該是“為人生而藝術”而非“為藝術而藝術”,只有為人生而藝術的美術創(chuàng)作才會具有情真、意善、象美的統(tǒng)一,這樣的美術創(chuàng)作才是真正的時代產物,才會成為傳世的經典之作。
對于新時代的美術家而言,理應把“真善美”視為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的最基本要素來對待。
來源: 責任編輯:趙孝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