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的張國輝仍堅持自己手工制造古船模
泉州網(wǎng)4月1日訊(記者 林書修 文/圖)在泉州開元寺內(nèi),一艘宋代福船“靜臥”在泉州灣古船陳列館中。1984年,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在參觀泉州古船之后,盛贊“這是中國自然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之一”。古船之所以能得到這么高的評價,與其保留著我國古代造船史上一項重大的發(fā)明有關,這便是“水密隔艙”。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是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早在唐宋時期,作為古代中國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的泉州,便把這項技藝運用到海船修造當中。
時光流轉(zhuǎn),如今大海上已經(jīng)很難見到這種古船的身影,但在惠安崇武大岞村,76歲的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國輝仍堅守與推廣著這項技藝,期待這項對人類航海史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能讓更多人看到。
守藝 16歲起與古船打交道60年
張國輝出生于惠安崇武鎮(zhèn)大岞村,在海邊長大的他,從小就對福船有著極大的興趣。16歲那年,他開始出海打魚,并掌握了一些傳統(tǒng)的造船技藝。18歲那年,因為勤勞肯干又愛鉆研船舶,他被村里派到廈門造船廠、泉州造船廠、崇武水產(chǎn)造船廠、福建三沙水產(chǎn)造船廠等地隨傳統(tǒng)造船師傅學習造船知識及技藝,20歲時就開始主持村里的造船工作。
“算下來,今年已經(jīng)是我和古船打交道的第60年了。”張國輝告訴記者,因為家境困難,初中畢業(yè)后他就跟隨村里的大人們外出“討海”,那是他最開始近距離接觸福船的時候。后來村里派他去學造船,幾十年來,他經(jīng)手修造的傳統(tǒng)福船達數(shù)十艘,從最早修造的30多米大船到如今制作的3米多古船模,基本上從沒有間斷過。在張國輝心里,自己“坐過船、行過船、造過船”,和福船的感情特別深。“他今年76歲了,身體還不錯,一想到造船,更是充滿著干勁。”張國輝的家人說,直到現(xiàn)在,張國輝還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室做船模。在他的影響下,5歲的孫子也耳濡目染學習了制造小船模的本領。
匠心 古早味復原福船水密隔艙
近十幾年來,隨著傳統(tǒng)木帆船市場沒落萎縮,考慮到各種傳統(tǒng)制造技藝的傳承,張國輝把工作重心轉(zhuǎn)向古船模的制作。在他的工作室內(nèi),直尺、鋼卷尺、斧頭、鐵錘、刨刀、鋸子、釘鑿、不同長短尺寸的木料等各種工具和材料讓人眼花繚亂。“這些船模都是對照資料畫卷進行還原的,包括水密隔艙技藝。”張國輝告訴記者,完整的一艘船模的每一個結(jié)構(gòu)、每一塊構(gòu)件要怎么用都是有講究的,因為這些都是經(jīng)過幾代人總結(jié)、流傳下來的經(jīng)驗。不僅是技藝要原汁原味,張國輝在船模材料上用的也是和真船一樣的木料。
堅持傳統(tǒng)、匠心,張國輝的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也迎來了“伯樂”。2007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打算建造全國最大的船模館,時任館長王連茂慧眼識中造船技藝高超的張國輝,多個古船模都經(jīng)由張國輝之手創(chuàng)作。直到今天,張國輝精心制作的泉州灣仿真古船模仍擺放在海交館內(nèi),成為專家學者們競相研究的對象。“海交館的藏品,都是面向全世界的,當時我也深感被委以重任,所以盡心盡力地把船模做好。”張國輝告訴記者。
傳承 做古船模傳播交流的使者
隨著年齡的增長,如何做好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傳承和推廣,成了張國輝的又一件心事。
這幾年,張國輝被聘任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古船模特約研究員,他也下決心把在泉州傳承多年的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每年,張國輝的工作室都要接待眾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古船愛好者。他還記得,有一年,一位名叫戴木德的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人類學教授專門到他家住了一個月,學習造船技藝。對于這名“不速之客”,張國輝在交流時一樣毫無保留。“我們也希望通過這些人,把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傳播開來。”張國輝說,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來找他制作船模,去年8月,他制作的3.8米長泉州灣宋代海船模型,還入選為中國考古博物館基本陳列的重要展品,讓他很是欣喜。
張國輝的家人告訴記者,為了將這門技術(shù)傳承下去,張國輝先后培養(yǎng)了多名接班人,同時受邀為泉州師范學院航海學院的學生講授專題課程,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推廣這門傳統(tǒng)技藝,而他本人還為多個博物館、研究機構(gòu)制作泉州灣宋船復原模型、釣艚等古船模二三十艘。如今,這些“福船”被安置在博物館顯眼的位置,而他制作的古船模,也代表泉州被送到日本、東南亞、文萊等地展覽交流。
來源:泉州網(wǎng) 責任編輯:付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