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安縣黃塘鎮(zhèn)的獅峰山上,聳立著一座古色古香的獅峰寺。這座迄今近兩百年的寺廟留存有“仙公洞”“觀日臺”“甘露泉”等古跡,還有朱熹、王十朋等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留下的摩崖石刻、梵文題刻,它們共同繪就了一幅動人的“獅峰勝景圖”。
獅峰山上古色古香的獅峰寺
山勢似雄獅
清末古寺隱山中
盛夏時節(jié),沿著黃塘鎮(zhèn)埔兜村的山路而上,在獅峰山半山腰,獅峰寺掩映在一片蔥蘢綠意中。
獅峰山,當?shù)卮迕穹Q之為洋山,亦稱“陽山”。立于半山腰的獅峰寺,地形尤為獨特,神奇突兀的洋山山勢似雄獅,連綿而去的文雅坑山形似獅尾,附近的見口山與浮坑恰似獅的前足,遠遠望去,就像一只雄獅俯臥于黃塘溪西,連同“繡球”狀的下樓山,方圓約四平方公里,名曰“雄獅戲球”。
“洋山山雖不高,但山勢造型像雄獅,突兀一峰,四周丘陵,站在巔峰,至高石上,可覽萬家燈火、高樓林立。”年過七旬的守寺人陳文彬說,站在山巒疊翠的洋山上,晨可觀旭日東升,暮可賞金烏西墜,左可觀大霧云煙,右可看清源電塔,山中風光獨好。
“寺廟因建于獅峰山半山腰,所以得名‘獅峰寺’。”陳文彬介紹,根據(jù)資料記載,獅峰寺始建于清咸豐年間,由后店、虎窟、見口、尾園等幾個村莊的信徒募集捐資興建而成,始建時為土木結構,面積約200平方米。民國時期,獅峰寺在一場火災中險些毀于一旦。后來,信眾募捐,寺廟得以重修,廟內主體建筑也從土木結構變?yōu)橥潦Y構。十幾年前,村里一眾信徒募資重修古寺,“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多人從山下挑來沙石和磚頭,重修花了一年多時間,還建起了齋堂和法堂。”陳文彬說。
“獅峰玉液”不竭
寶剎石刻古跡多
走進獅峰寺,山門前有一座照墻,寺門匾額上書“獅峰寶剎”,兩旁的石柱有副對聯(lián):“獅吼談經(jīng)龍側耳,峰山司偈虎低頭”,腳邊是兩只“微縮版”石獅子,一眼望去憨態(tài)可掬。
古寺門前憨態(tài)可掬的“微縮版”石獅子
跨過門檻,寺內石柱上有不少與獅有關的楹聯(lián)。比如,一根石柱上刻有“獅子象王皆皈佛地,峰高巖聳靜養(yǎng)性天”,另一石柱鐫刻“獅竹寶臺新法界,峰名鷲嶺舊宗風”。寺中墻上、石柱上,留存有眾多梵文題刻,而今已鮮有人能辨認字義。
穿過寺院法堂,通道的盡頭有一口年近兩百歲的古井,井旁立有“獅峰玉液”石碑,這便是坊間有名的“甘露泉”。
近200歲的古井“甘露泉”
“獅峰玉液”石碑
“這口井日夜奔涌,從不枯竭,井水到現(xiàn)在還能飲用呢。”陳文彬說,甘露泉其實就是山泉,來自獅峰山深巖層,水質清醇甘甜,人稱“獅峰養(yǎng)生泉”,還有文人題刻“獅峰玉液”褒獎此泉,甚至有人用高科技處理罐裝成桶裝水,銷往各地。
從甘露泉往上,越過臺階,便是“觀日臺”。陳文彬說,不少攝影家曾登臨觀日臺,拍攝山寺間的嶙峋怪石、松濤云海,通過尋找角度和精心構圖,拍下“八仙坐洞”“神龜仰首”“巨蟒出山”“靈鱉覓食”等奇觀。
令人驚奇的是“觀日臺”下方那聞名遐邇的“仙公洞”。仙公洞由一塊重約700噸的巨石覆蓋如瓦,進而形成石室。石洞冬暖夏涼,洞室正中供奉仙公神像,巨石的南側刻有“精進存養(yǎng)元神”六個大字,相傳為明代大書法家、歷官建極殿大學士張瑞圖所書。
“仙公洞”由一塊巨石覆蓋形成
古寺、古井、古石洞等眾多古跡,還有一幅幅楹聯(lián)鐫刻,讓偏于一隅的獅峰寺聲名遠播,吸引了一撥撥熱愛山川古跡的游客。
寺內石柱有不少與獅有關的楹聯(lián)
名家墨寶增色
蔡國強曾為題刻描紅
漫游山中,尋道覽勝,眼中所見除了秀美山色,還有獅峰山上陡立于巖崖上的幀幀墨寶,或遒勁、或飛舞、或凝重、或輕逸,為眾多文人雅士所津津樂道。
山中“觀日臺”上,題有狀元名臣王十朋所書的“天光云影”,字跡遒勁有力,細看可發(fā)現(xiàn),題刻旁的落款“晦翁”,告訴來者此乃南宋大理學家朱熹題刻。相傳,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和宋代狀元、泉州知府王十朋等不辭勞苦,曾踏訪此山,并在天然巨石上留下題刻,為此山增色添輝。
寺內亦有不少文人墨寶。陳文彬介紹,據(jù)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著有惠安科山書院叢書《谿楓詩草》的汪奎峰考證,“西方氣象”“碧明”“清齋”等題刻也是名人所書,“清正圓和”四字系泉州書法家、花橋宮老董事李伯瑜書。
值得一提的是,寺院大門門楣上的“獅峰寶剎”四字,系泉籍國際著名藝術家蔡國強的父親蔡瑞欽書。據(jù)了解,蔡瑞欽是位書法家,積極鉆研歷史古跡,曾整理撰寫《清源山志》初稿,著有《福建歷代書畫家名人錄》等,為“七里庵”寺廟的保存和發(fā)展嘔心瀝血。“2005年前后,蔡國強曾到訪獅峰寺兩三次,并為寺廟門楣上的‘獅峰寶剎’描紅鎏金。他還帶了礦泉水桶,一直夸山上的泉水好,從甘露泉井里打了水,裝上一大桶山泉回去,說可以泡茶喝……”陳文彬回憶滿滿。
來源:東南早報 責任編輯:林歆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