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卿堂:“梁氏雙杰”崛起之地
地處永春縣吾峰鎮(zhèn)吾頂村,為梁披云梁靈光昆仲故居,今被辟為家國情故事館;梁披云先生博學多才,學貫中西,愛國愛鄉(xiāng),矢志教育;梁靈光先生文武雙全,既是沙場儒將,又是改革闖將,戰(zhàn)績彪炳,政績輝煌;兩兄弟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立德、立言、立功,無愧于“東方之子”的美譽
核心提示
梁披云(1907—2010年)、梁靈光(1916—2006年)是泉州永春吾峰鎮(zhèn)吾頂村人,出生于儒商之家,兩人是年齡相差9歲的同胞兄弟。吾頂梁氏為南宋狀元宰相梁克家后裔,氏族以梁克家“梅鏡傳芳”事跡為榮。梁披云、梁靈光從小在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下,崇實、重行,立志要做有為之人。而他們在往后的時光里,也以行動完美實踐了自己的理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梁氏兄弟寄托濃濃鄉(xiāng)愁的故居重卿堂,近距離感受他們的家國情懷。
重卿堂為梁披云、梁靈光昆仲故居
重卿堂梁柱貞固、莊重大氣
1
群山之中的南宋狀元苗裔
重卿堂,即披云靈光家國情故事館,位于永春縣吾峰鎮(zhèn)吾頂村。吾頂村舊名蓬萊巷、鰲頂村,是永春西北部一個風景秀麗的村莊,這里周邊群山簇抱,旅游資源豐富,分布著有“醒獅”美稱的石碧寨、明代古剎圓明禪寺、景色怡人的美芹山公園以及大氣莊嚴的梁氏家廟等。據吾頂村支書梁永彬介紹,吾頂梁氏為南宋狀元宰相梁克家的后裔,該族有“梅鏡傳芳”堂號。明代,吾頂梁氏的祖先媽養(yǎng)公從德化遷至永春,擇居于蓬萊巷(今吾頂村),迄今已有400多年。1907年,梁披云出生于吾頂村里一個亦儒亦商的名士家庭。9年后,胞弟梁靈光降生。梁氏昆仲的嬉笑聲從此回蕩山間,但當時沒有人意識到在不久的將來,他們的聲音就將飛越山梁,響徹于中國歷史的天空中。
梁披云、梁靈光的父親梁繩基是清末秀才,只因目睹戰(zhàn)亂與苛政,決定棄文從商。1923年,梁繩基到馬來亞柔佛投資開發(fā)數(shù)千畝橡膠園。梁繩基急公好義、樂善好施,與別人做生意時又講究誠、信、義,所以很受客戶的支持。基于一位儒者的人生價值觀,梁繩基最想做的事還是辦學,他先在家中辦私塾,廣收貧窮子弟入學,后又在家鄉(xiāng)辦起一所“進化小學”(即今永春南陽中學前身),再捐助1000兩白銀給省立第十二中學(現(xiàn)永春一中)蓋教學樓,并補助縣“勸學所”經費。他的儒雅品行也深刻影響了披云、靈光兄弟倆,使兄弟二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
2000年,黎明職業(yè)大學豐澤校區(qū)第一期工程舉辦竣工慶祝儀式,年過九旬的梁披云老先生拄著拐杖到校志賀。 (黎大 供圖)
2
年僅21歲出任黎明高中校長
據梁披云的堂侄梁壽山介紹,梁披云6歲入村塾讀書,村里潭溪“臨水桃花照眼明”的美麗景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川毓秀也賦予了他靈性與詩意。小學時,披云就會寫詩,文章也寫得言簡意賅。不久,披云先是入讀省立第十二中學(現(xiàn)永春一中),后轉讀于集美中學,課余常寫作投稿廈門《民鐘報》。勤于自學且才華橫溢,使得他在學校里頭角崢嶸,格外引人注目。1923年,披云考入武昌師范大學英語系,后因奔父喪而輟學。次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大學。1925年,上海發(fā)生“五卅慘案”,看清帝國主義嘴臉的梁披云奉學聯(lián)之命,南下閩粵宣傳反英、反日活動。1926年,披云從上海大學畢業(yè),同年東渡日本,研究農業(yè)經濟問題。1928年,他從日本返回廈門,主編當?shù)匾环輬蠹垺?/p>
1927年初,避難到泉州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馬敘倫,倡議泉州創(chuàng)辦一所平民高級中學。隨后,地方民主人士許卓然、秦望山發(fā)起創(chuàng)辦黎明高中,公推梁披云負責籌辦并主持校政。年僅21歲的梁披云在入主黎明高中后,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反日救國活動,舉辦民眾夜校,開展反對封建迷信、反對軍閥豪紳欺壓百姓等社會活動,使該校成為當時泉州愛國民主學生運動的領導核心。在梁披云過人的學識修養(yǎng)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巴金、魯彥、麗尼、呂驥、張庚、衛(wèi)慧林等數(shù)十位蜚聲全國的作家、學者、科學家,紛紛前來黎明高中任教,使“古城風氣,煥然丕變”。
1934年,黎明高中因為揭露當時的黑暗統(tǒng)治遭當局勒令停辦。梁披云被國民黨通緝,只得南渡馬來亞,到吉隆坡尊孔中學任教,兼辦當?shù)亍兑嫒簣蟆?,號召僑胞團結愛國,反對蔣汪親日。1941年,他在馬來亞因入境問題被殖民當局逮捕,陳嘉庚交涉未能釋放,直至日軍戰(zhàn)火燃燒到馬來亞前幾天才釋放。1948年,披云積極支持福州地下民盟發(fā)動的“福州四院校罷教、罷研、反對饑餓斗爭”。1950年,他旅居印尼,被推為印尼永春同鄉(xiāng)會理事長,協(xié)助中國駐印尼總領事館開展僑務工作。1952年他擔任《華僑日報》總編輯。1960年印尼發(fā)生排華,披云積極協(xié)助使館處理接華僑歸國工作。1966年起,他定居于澳門。1968年,披云被公推為澳門歸僑總會主席,一直連任至晚年。
3
實踐“奮斗便是生活”座右銘
梁披云先生博學多才,學貫中西,會7種外語,在詩詞、書法等方面造詣高,享譽海內外。他創(chuàng)作的《番客謠》行書詩軸,融詩、書、僑史于一爐,迄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1985年他主編《中國書法大辭典》,這在當時的我國尚屬創(chuàng)舉。該書堪稱“研究書法藝術之津梁,考索書法藝術之瑰寶”。1991年,詩集《雪廬詩稿》發(fā)行,同樣在國內外文壇引起強烈反響。1984年,梁披云還為永春留安塔撰書《留安塔記》,記述明代古塔重建經歷。
不過,梁披云一生最放不下的還是教育事業(yè)。他將一生都奉獻給國家和家鄉(xiāng)的教育、慈善公益事業(yè),從南洋的多所中學到國內澳門的澳門大學、澳門福建學校,故鄉(xiāng)的南陽學園、黎明高中、黎明職業(yè)大學、華僑大學及省內的福建音專、海疆學校、廈門大學等,無不傾注了他大量心血。
改革開放后,已是古稀之年的梁披云不僅復辦了他摯愛的黎明學園,而且全力推動學園擴大升級。在此過程中,梁氏海外鄉(xiāng)親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一舉捐建了數(shù)座大樓,歷史塵封多年的“黎明高中”最終以“黎明職業(yè)大學”為新校名,重新屹立于世人面前。過程雖然充滿艱辛,但梁老無悔無怨。
“一個活著的人要思本、愛本、固本。參加這次盛會,使我想起兒時在家鄉(xiāng)的生活。吾頂村是我們的家鄉(xiāng),我們在海外的親人都想著自己的家鄉(xiāng),愿我家鄉(xiāng)更美好,我們都要思本、愛本、固本啊!”1986年,80歲的梁披云回鄉(xiāng)參加南陽學園教學樓的剪彩儀式時深情說道。在他“思本、愛本、固本”的倡議下,包括李尚大、梁良斗等人在內的一大批海外僑胞紛紛將巨額僑資寄回國興辦教育,大力推動了國內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20世紀90年代,梁披云先生已是耄耋高齡,還風塵仆仆,奔波海內外,輾轉東南亞、美國等地,為發(fā)展中華教育事業(yè)而不斷努力,實踐他“奮斗便是生活”的座右銘,真可以說是“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一代名宿。2010年1月29日,梁老在澳門走完了其百年傳奇人生,也給世間留下了無限思念。
梁靈光早年在部隊時的照片
4
屢建奇功被譽為儒將
與哥哥梁披云相比,弟弟梁靈光早年接觸殘酷斗爭時期的血與火洗禮更頻繁。1934年春,還在上海就讀高中的梁靈光,積極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下活動,組織讀書會爭取進步學生,參加游行集會,支援工人大罷工,后因身份暴露被學校開除。流亡到杭州后,靈光與組織失去聯(lián)系,但他追求真理、向往革命矢志不渝。靈光返回廈門后,在當?shù)亍镀皆挕冯s志做編輯,“血氣方剛、才氣過人”的他,用化名發(fā)表了大量短評、雜文,文風潑辣,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共鳴。
1936年,因為參與“一二·九”學生運動和上海地下黨領導的抗日活動,梁靈光被當局監(jiān)視,只得逃亡到馬來亞投靠哥哥,在尊孔學校任教。其間,他組建了“華僑抗日救國會”“左翼作家聯(lián)盟”“雪蘭莪邦反帝大聯(lián)盟”等進步組織,在海外繼續(xù)為抗日救國奔走鼓呼。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梁靈光聞訊立即決定投筆從戎,回國參加抗戰(zhàn)。他輾轉來到蘇北,組建“江蘇省民眾抗日自衛(wèi)隊獨立第一支隊”,在蘇中敵后地區(qū)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清剿、反清鄉(xiāng)”斗爭和抗日游擊戰(zhàn)爭。1940年底,時任南通縣縣長的梁靈光,只帶一名秘書和一名警衛(wèi),深入虎穴,兵不血刃接管南通縣,寫下“孤膽英雄闖虎穴”的傳奇故事……之后數(shù)年內,靈光屢建奇功,受到上級嘉獎,亦被時人稱為“儒將”。
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后,1946年,靈光參加了著名的“蘇中七戰(zhàn)七捷”戰(zhàn)役,由于他經驗豐富,常被委以重托。1947年5月,梁靈光指揮區(qū)主力越過敵人封鎖線,成功襲擊靈甸港,在不到12小時內大獲全勝,打出了軍威,使敵軍聞風喪膽,這是九分區(qū)七團成立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獲得陳毅、粟裕傳令嘉獎。隨后,他又參加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上海戰(zhàn)役、福建戰(zhàn)役等大小戰(zhàn)斗數(shù)百次,戰(zhàn)功彪炳。
5
銳意改革贏得政績口碑
1949年,一身軍裝的梁靈光突然接到命令,讓他擔任廈門市市長。由此,他進入了生命中的另一個階段:從政。
在主政廈門的三年里,無論在反特防奸、鞏固國防和打破封鎖方面,還是在民主建政、發(fā)展生產和做好僑務工作等方面,梁靈光都取得驕人成績,得到了廣大市民和海外華僑的贊賞。
由于治績顯著、深孚眾望,梁靈光先后又任福建省工業(yè)廳廳長、副省長。1977年,梁靈光闊別福建家鄉(xiāng),奉調到新組建的輕工業(yè)部任部長。并于該年參加了被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奏的中央工作會議。他積極推進撥亂反正,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探索新的生產流通體制,大力發(fā)展中國輕工業(yè)。
1980年,中央把梁靈光這位政績斐然、開拓務實的“得力干將”調到廣東主政。當年11月起,梁靈光歷任廣東省委書記兼廣州市委第一書記、市長,廣東省省長。受命入粵后,梁靈光解放思想,他在廣州逐步放開物價、放開農貿市場,減少商品流通環(huán)節(jié),激活經濟;改革經濟體制,狠抓市政建設,改善投資環(huán)境,擴大對外開放。這些敢為人先的舉措,為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有益探索,促進了廣東經濟發(fā)展。在梁靈光等人的帶領下,廣東敢闖敢試,勇于創(chuàng)新突破,調動僑鄉(xiāng)潛力,經濟蓬勃發(fā)展,走在全國最前列。
1984年1月,鄧小平在梁靈光等陪同下第一次南巡,充分肯定廣東建立經濟特區(qū)的成就。1985年9月,梁靈光任廣東省顧委會主任,1988年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兼任僑委會副主任。其間,他參與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和起草“華僑捐贈法”,先后3次出訪歐美15個國家,考察僑情,慰問僑胞,盡心盡力幫助僑胞排憂解難。作為歸僑省長,梁靈光重視僑校發(fā)展,敢為人先提出辦“名實相稱的華僑高等學府”。1983年起,他兼任暨南大學校長達8年。在暨大,梁靈光對內銳意改革,對外大力爭取經費資源,并明確將學校辦學重點放在科研與教學上,為暨南大學的復興做出了杰出貢獻。
卸任廣東省省長后,1988年3月,梁靈光被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無論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梁靈光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保持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從“一介書生到勇士、英雄、儒將、公仆”,梁靈光的一生可謂“戰(zhàn)績累累、政績輝煌、有口皆碑”。
披云靈光廣場(碧山寨廣場)位于山頂,有梁氏昆仲雕像。
6
梁氏雙杰為世人永遠緬懷
而今來到吾頂村造訪梁披云、梁靈光兩位傳奇人物的故居重卿堂,這棟閩南傳統(tǒng)民居建筑坐東南朝西北,梁柱貞固,髹漆輕明,從門埕到前廳再到中殿,層層抬高。整棟建筑面積約530平方米,面闊28米,進深16米,共有24間房、3個天井。這里現(xiàn)在也是永春“披云靈光家國情故事館”,故事館以重卿堂大廳為中心,左右分為“一代大師梁披云”“改革闖將梁靈光”兩大部分,以豐富的歷史文物、翔實的文史資料,生動展示了梁披云、梁靈光昆仲愛國愛鄉(xiāng)、波瀾壯闊的一生。
據梁永彬介紹,在吾頂村內到處都是梁披云、梁靈光以及梁良斗、梁祖輝、梁清輝等捐建的水泥大路、橋梁、風雨亭等,當然還有他們關懷下的南陽學校,在他們的捐助下,一度擁有全縣一流的校區(qū)、廣場和校舍。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無論梁氏族人走到哪里,均心系南陽學校的教育。
僑領們情系桑梓,造福故里;而故鄉(xiāng)也從來不曾遺忘他們,如今在吾頂村建有披云靈光廣場(碧山寨廣場),其內立有梁披云、梁靈光昆仲的石雕像,供人們緬懷。廣場距離故居僅500米,與披云靈光家國情故事館,兩相守望,一起講述僑領成長、奮斗、奉獻的光輝事跡,也共同成為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和永春對外文化展示交流的重要基地。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