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風云,見證永春200多年文化教育發(fā)展史
梅峰書院的前世今生
梅峰書院,地處永春縣五里街鎮(zhèn)華巖社區(qū)梅峰之麓,是清代永春直隸州設立的官方書院,也是永春第一中學的前身。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是永春文化教育發(fā)展史的重要見證。
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中的梅峰書院圖
官民齊心
五個月建成州立書院
梅峰書院是清代永春州的官方書院。在梅峰書院之前,永春的官方書院是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文公書院,原址在桃城鎮(zhèn)留安社區(qū),后來毀于戰(zhàn)亂,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又遷建于縣城文廟東側。
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由縣升格為直隸州,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地位均得到極大提升,原來的文公書院“歲久而圮,地亦湫隘難容”,與永春作為直隸州的地位不相匹配。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署永春知州的黃寬、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任永春知州的宋應麟,都曾捐出俸祿倡議重建書院,但都因任職時間短暫而未能成事。乾隆三十年(1765年),滿洲鑲藍旗人嘉謨出任永春知州,“詢風俗,求利弊,審為治之先務,乃議建書院,以為諸生群聚講習之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春,嘉謨捐俸倡建書院,“應募者如響”,“移其址于梅山之麓”,這就是梅峰書院創(chuàng)建的由來。同年初夏,提督福建學政王杰到永春州視察,梅峰書院的建造也得到了他的支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也就是梅峰書院建成后的第二年,嘉謨將文公書院中堂改建為明倫堂??梢哉f,作為永春的官方書院,梅峰書院是文公書院的延續(xù)。
據(jù)民國版《永春縣志》記載,嘉謨“因民訟所獻地,更募金購置,建梅峰書院”。原來,梅峰書院所在地原來是一塊民地,當?shù)厝藢O檊、王大猷起糾紛而告到官府,官府平息訴訟后,糾紛雙方自愿將這塊地捐出作為建筑梅峰書院之用。出資并負責梅峰書院建造事宜的有王應鐸、王澤霖、顏光達等十位熱心士紳。由于官民士紳的齊心協(xié)力,梅峰書院的建造過程十分順利。從乾隆三十一年“秋七月而巨工克舉”,“告竣于臘月中浣,共費募金二千八百五十員”,前后五個月時間就建造完成了。
梅峰書院的建筑格局,王杰在《梅峰書院記》里簡略地說“仍祀文公于其內”,“講藝之堂、棲士之舍畢具”;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永春州志》卷八在嘉謨傳略里說得稍為詳細,“前有講堂,中祀朱子,后摛藻樓,號舍數(shù)重”?!队来褐葜尽愤€收錄了一張林為岡畫的《梅峰書院》插圖,圖正中是一座類似四合院的建筑,標注“梅峰書院”;后面有一座兩層的樓閣,標注“摛藻樓”(注:“摛藻”即鋪陳辭藻,引申為施展才華);其旁零星的房子,應該就是“號舍”了。
據(jù)1990年新編《永春縣志》文物志記載,在永春一中校園內原有梅峰書院碑刻四方,現(xiàn)在僅存二方。存碑一為提督福建學政王杰撰立的《梅峰書院記》,一為《永春州梅峰書塾碑記》(刊刻捐資人姓名和捐銀數(shù)目),時間均為梅峰書院建成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王杰之碑尚清晰可辨,捐資碑則因風化嚴重而漶漫難識。另外二碑,一為知州嘉謨撰立的《梅峰書院記》(其文字在清乾隆五十二年版《永春州志》和民國版《永春縣志》中有收錄),一為道光四年(1824年)所立的《梅峰書院碑記》(由于史料缺略,其具體內容已不可考)。
梅峰書院碑記
梅峰毓秀
永春人文之淵藪
創(chuàng)建書院是關乎一州人文振興的大事,擇址十分講究。永春縣城(州城)的主山是大鵬山,古代永春人認為大鵬山脈的延伸走向有三條“龍脈”,其中“西龍”由大羽山、康山(萬春寨)、金峰山而至梅峰。梅峰書院系地處梅峰之麓而得名。在清末的一張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梅峰書院大廳懸掛著一方“翹首鵬摶”的大匾,意思是站在梅峰書院的位置抬頭就能看到大鵬山如鵬鳥摶扶搖而上,而這也正寄寓了對學子們的殷切期望。
擔任過梅峰書院山長(掌教者)的,由永春知州禮聘,多為舉人出身,是當時才學與品行卓有聲譽的名師碩儒。民國版《永春縣志》中寫道:“掌教者如賴其瑛、黃鳳儀、方以鎮(zhèn)、李祥愷、陳邦詹、陳錫恩、何家珍、陳佩韋,皆士林之望,而以鄭駿甫庫使終焉。”這些值得尊敬的梅峰書院山長,既有永春人,也有非永春人。
根據(jù)其他資料,擔任過梅峰書院山長的還有鄭鳴岡、周聯(lián)登、王金銘、薛德先、李因時等人。
“莫道梅花不富貴,梅花曾占百花魁。”地靈人杰,梅花綻放,梅峰書院作為“諸生群聚講習之所”,是永春人文之淵藪,培育了不少英才俊彥。民國版《永春縣志》贊道:“按梅峰書院,道里適中,近市而有山林清曠之觀,實名勝之境也。自建設后,文學蔚興。”從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的140年間,永春出過文進士3人、武進士5人,文舉人79人、武舉人91人,秀才、貢生更是不勝枚舉,其中不少就得教益于在梅峰書院的勤學苦讀?!队来嚎h志》還記載了這樣一段佳話:鄭奮拭,號順五,安平里夾漈村(現(xiàn)仙夾鎮(zhèn)夾際村)人,“尊師重道,好義樂施,乾隆間,州建西壩,拭首捐巨款,充租十石;建梅峰書院,復捐銀七百兩,租如前。前州牧高其義,聞于閩浙總督崔,特獎給‘廣文崇義’堂額以榮之,時三十四年七月也。未幾,孫正心以案首入泮,姪鳴岡、兆瑞相繼舉于鄉(xiāng)。兆瑞授光澤訓導。鳴岡授建安、南安訓導,晚年掌教梅峰,院內有松名‘鄭松’者,岡手植也。拭后裔甚繁,書香不替,人皆謂好學為善之報。”鄭奮拭為建梅峰書院而慷慨解囊,其后裔鄭正心、鄭鳴岡、鄭兆瑞等在梅峰書院學有所成,鄭鳴岡之后還任過梅峰書院山長。據(jù)石鼓鎮(zhèn)大卿村的《桃源大卿林氏族譜》記載,其第十三世林擢東,為永春州增生,“少守家規(guī),稍長就外傅,性聰慧,能為文章。梅峰書院月課,列上取,升入內課肄業(yè)。山長周春臺物色而提撕焉,未幾文思日進。汪學使諱潤之歲試,取入泮。”據(jù)橫口鄉(xiāng)《福鼎郭氏族譜》記載:“郭奇芬,幼聰慧,工屬對,有神童之目。長于書無所不窺,為文根柢故訓而醇雅澹逸,不以辯博為工。弱冠時受知于知州彭公鏊,憫其地僻遠而家寒素資乏,令肄業(yè)梅峰書院,俾收博習樂群之益。彭受代繼之者,無改其舊。前后住院殆十余年,學成冠衿,從游者日眾。”鄭翹松曾稱贊“韻蘭(陳佩韋)之才、還江(郭奇芬)之學,為有永春以來可屈指數(shù)”。地方官與書院之樂育英才,于此可見一斑。
清代梅峰書院監(jiān)印的教材(施政強 供圖)
清代梅峰書院批改的學生八股文課業(yè)(施政強 供圖)
近代變革
改書院為學堂
晚清科舉制度走向沒落,永春知州自黃運昭(光緒二十八年任)、陳模(光緒三十年任)任內即有改書院為學堂的想法,卻因舊學紳士反對和缺少經(jīng)費而擱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袁世凱、張之洞向朝廷奏請立停科舉,推廣新式學堂,清廷詔準翌年開始正式廢除科舉制度。當時河南人李樹敏再任永春知州,籌建學堂,熱心歸僑鄭安邦捐資1000銀元為首倡,又向南洋華僑富商募捐,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在梅峰書院原址正式開辦永春州中學堂。永春州同吳佐熙為學堂監(jiān)督(相當于校長),州訓導吳長慶、曾任南安教諭林式璟、舉人鄭翹松、歲貢生鄭楚翹、福州船政學生黃樹聲等為教職員,諸生(秀才)鄭玉輝等30多人入校學習。這時永春人宋淵源、林鴻懋、孫逢文從福州的全閩師范學堂簡易科畢業(yè)回永春,因學生漸多,于是附設師范簡易科,挑選年齡較長者為師范生,聘請宋淵源等人擔任教員、監(jiān)學及勸學、視學員等職務。因為當時梅峰書院地形較窄,房舍不夠使用,同年由宋淵源向李樹敏提出建議,將州學試院(現(xiàn)永春文廟內)改建為校舍后,永春州中學堂從梅峰書院移入,師范簡易科附設其中。十年之后,由于縣城陷于地方戰(zhàn)亂,永春中學復遷回梅峰書院原址。永春中學(省立第十二中學、永春第一中學)規(guī)模逐漸擴大,“校舍經(jīng)逐漸向梅山擴展,遂成今日之壯觀,規(guī)模之大,生徒之眾,為全縣各中學冠,即省內各校亦鮮有其匹者。”(宋子鐘《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學沿革》)從這里走出了梁披云、蔡尚思、李俊承、林一心、羅浪、林俊德、劉興土等名賢俊彥。
在清末民初的風云劇變中,從梅峰書院轉變到永春中學堂,從而在這里產(chǎn)生了不少跨越舊學和新學的典型人物,如鄭翹松、宋淵源、梁繩基等。鄭翹松受知于梅峰書院山長陳佩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被陳佩韋聘為梅峰書院教習,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考取舉人,是永春最后一屆舉人,仍任梅峰書院教習;梅峰書院改為永春州中學堂后,他擔任教員;進入民國以后,他長期擔任永春中學(省立第十二中學)的校長,兢兢業(yè)業(yè),勞苦功高,梁披云、蔡尚思、李俊承是其得意門生。宋淵源十八歲考取秀才,1904年入全閩師范學堂學習,1906年夏東渡日本入東京體育會兵事科學習,當年冬歸國,任永春中學堂監(jiān)學,在校內附設書報社,灌輸新知,倡言革命,并倡辦永春州官立高初兩等小學堂(桃城中心小學前身)和私立新智小學堂(五里街中心小學前身),1909年再渡日本,加入同盟會,民國年間曾任國民政府委員。梁繩基十八歲考取秀才,榜名肇基,后入福建官立法政學堂學習,畢業(yè)后回永春中學堂執(zhí)教,兩年后棄教從商,長袖善舞而又仗義疏財,曾捐贈千金給永春中學建造教學樓。其子梁披云曾在永春中學插班讀一個學期。
清末老照片里的梅峰書院(資料圖)
“五朵梅峰秀,彤云一院深。書聲圖畫里,千載仰儒林。”這是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插圖《梅峰書院》里的配詩,作者邱人麒(五里街儒林人,乾隆三十九年舉人)。正如此詩所云,梅峰書香,飄逸不絕。1981年,永春一中75周年校慶時,梁披云先生為賦《梅峰雜憶》四韻,第一首云:“梅峰剪燭憶兒時,夜思千重世莫知。晨起忽聞呼孺子,春風和煦系人思。”詩中回憶了恩師鄭翹松對他的諄諄教誨;第四首云:“桃李芳菲足解顏,松蒼竹翠更堅頑。開來繼往迎新運,佇看成林玉筍班。”寄望永春一中桃李滿園,更勝從前。1996年,梁披云又為永春一中90周年校慶賦詩:“我與梅峰共白頭,百齡開步數(shù)春秋。風霜雨雪尋常甚,歲晚長松氣更遒。”擔任過國務院僑辦副主任的校友林一心也曾為永春一中題詞“梅峰毓秀”。多年以來,永春一中的校報,就冠以《梅峰》之名。2016年10月永春一中110周年校慶時發(fā)行紀念特刊,更是以《梅峰故事》為書名,細細述說梅峰往事,寄望輝煌未來。
文脈傳承
復原書院歷史風貌
復建后的梅峰書院
經(jīng)過歷次拓改建,梅峰無復舊貌,書院亦逐漸消失,唯余二方石碑。2016年,經(jīng)縣委、縣政府同意,永春一中復建梅峰書院。復建工程從2017年開工,2018年10月竣工。
重建后的梅峰書院內景
復建后的梅峰書院,建筑面積526.2平方米,用地面積1764平方米。這是一座二層閩南風格傳統(tǒng)磚木結構四合院,以仿古的形式建造,墻面為白色外墻,屋面為永春民間灰瓦加造燕尾脊,很好地復原了梅峰書院的歷史風貌。書院突出了“書院馨香,文脈傳承”的景觀意象,充分發(fā)揮了講學、藏書、展陳的功能,成為永春一中的標志性文化景觀。
重建后的梅峰書院是一座二層閩南風格傳統(tǒng)磚木結構四合院
為更好地傳承梅峰書院文脈,2021年起,永春一中每年邀請永春縣委史志研究室工作人員到校為入學新生上《梅峰故事》講座。2022年,影印文津閣本《四庫全書》一套入駐永春一中圖書館。
入駐永春一中的影印文津閣本《四庫全書》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