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檔案
泉州市鯉城區(qū)龍宮巷,北起九一街,南接小菜巷。舊時此處地勢較低,時常積水,為了鎮(zhèn)水,巷口修有一座供奉龍王和城隍的龍宮城隍廟,小巷因此得名龍宮巷。龍宮巷位于古城南隅三教鋪龍宮境,境廟龍宮廟,原在龍宮巷口,毀于上世紀(jì)60年代,后在巷口附近重修了一座小廟。
龍宮巷航拍圖
龍宮巷示意圖(陳慧芬/制圖)
龍宮廣孝口1號:
百年詩片留下珍貴書法
廣孝口1號陳氏古厝
龍宮巷尾所在地,名為廣孝口,這里附近原有一座光孝寺,據(jù)清道光《晉江縣志》載,北宋崇寧二年(1103),郡守潘玨奉詔以南草場廢寺建了一座道觀,名為崇寧觀,后又更名為天寧觀、廣孝觀,南宋紹興十年(1140)廣孝觀改為光孝寺。光孝寺今已不存,但近千年的“廣孝”地名留存至今。
廣孝口1號是建于清代的陳氏古厝,坐北朝南,東西兩側(cè)現(xiàn)已改為店鋪。陳氏后人陳自力介紹,這座古厝建造者是旅菲華僑陳觀海,陳觀海和著名華僑富商陳光純是好友,當(dāng)年一起在菲律賓打拼,可惜陳觀海38歲就去世,去世前在廣孝口購地建起了這座大厝,為閩南傳統(tǒng)的兩進三開間建筑,如今第三進已不存,厝內(nèi)祖廳保留下來。按家族長輩的講述,陳家大約于清朝末年從浙江省入閩,先是在如今的東海街道后厝社區(qū)安家,后因鄰里不和,遷徙來廣孝口置地起厝。當(dāng)年陳家遷來時,廣孝口遠沒有如今熱鬧,只有西側(cè)還有一個大戶人家,周圍是一大片田地,從附近的“田中央”“田仔墘”地名可以看出一二。
古厝祖廳
古厝西側(cè)的詩片
陳氏古厝的祖廳兩側(cè),有4幅臨摹宋代大儒朱熹的大字,以及多位泉州狀元、進士的書法。參與踏勘的泉州市鯉城區(qū)政協(xié)文史辦原主任吳健康介紹,這種題在墻壁的書法作品在泉州俗稱“詩片”。在古城大厝廳堂內(nèi),用繪畫作品或書法墨寶來裝飾墻壁,本為常見,但這陳氏廳堂兩側(cè)木質(zhì)墻壁上,不見任何畫作,唯有整版臨摹朱熹大字以及當(dāng)時名人書法的作品,這樣的裝飾十分罕見。詩片連同楹聯(lián)雖逾百年,卻得以保存下來,更是難得。
古厝東側(cè)的詩片
木壁上的朱熹大字每個長寬均約40厘米,這首七言絕句一般被稱為《四季絕句》或《春香雪月》:
春報南橋川疊翠,
香飛翰苑野圖新;
雪堂養(yǎng)浩凝清氣,
月窟觀空靜我神。
整首詩以寫景為主,蘊含哲理,還隱晦點出了四季特色,為朱熹中年之后所作。吳健康介紹,朱熹的這幅書法原題于何地,至今未有定論,目前在福建尤溪、建甌、古田等地均有發(fā)現(xiàn)。在泉州古城內(nèi),朱熹的書法除了“小山叢竹”和關(guān)岳廟“正氣”匾額外,留存極少。
吳健康考證,除了朱熹詩詞外,木壁上還有多位泉州名人的書法,東南側(cè)是泉州狀元吳魯(1845-1912)集唐代詩人司徒空《詩品二十四則》中的詩句:
觀海仁兄大雅正:
妙機其微離形得似;
是有真宰積健為雄。
弟 吳魯
狀元吳魯?shù)念}字和印章
西南側(cè)是清光緒年間泉州府尹李增霨集王羲之的名句:
觀海仁兄大雅正:
快雪時晴佳想安善;
惠風(fēng)和暢游目騁懷。
襄國 李增霨
東北側(cè)是泉州進士莊俊元(1808-1879)錄元代詩人王逢《園館雜書二首》的詩句:
觀海仁兄大雅正:
一枕清風(fēng)聞格磔;
半瓶香雪浸蓯蓉。
俊元
西北側(cè)是泉州進士黃摶扶(1848-1931)引用佛教用語成聯(lián):
觀海仁兄大雅正:
識字比恒河沙數(shù);
習(xí)靖聞大海琴聲。
祝堂 黃摶扶
陳自力回憶說,這些百年書法保存下來不易,記得以前家族中有人用水清洗墻壁,但被長輩喝止,讓這些書法得以留存。
進士黃摶扶的題字和印章
龍宮巷口:
傳承5代的木偶頭雕刻世家
江東林在創(chuàng)作中
江加走親手雕刻的木偶頭
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工作室位于龍宮巷口的九一街125-1號龍宮A座,這也是江加走后人的家。江加走是20世紀(jì)中葉的雕刻藝術(shù)大師,2008年木偶頭雕刻(江加走木偶頭雕刻)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名錄。
“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傳人、泉州市非遺傳承人江東林介紹說,江家以前住在清源山花園頭,后來搬到龍宮巷口,九一街改造后搬進了樓房。江家的木偶頭雕刻從第一代的江金榜開始,到江加走、江朝鉉、江碧峰,現(xiàn)在已經(jīng)傳到第5代江東林。一代代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讓江家走木偶頭雕刻在百余年時間里聲名遠播,在東南亞一帶也有著良好口碑。
江東林介紹,在清末時,高祖江金榜一邊種田,一邊雕刻粉彩木偶頭像,以維持家庭生活。曾祖江加走(1871-1954),字長清,11歲開始隨父學(xué)藝;17歲時和父親創(chuàng)立木偶頭雕刻的“永興信記”;18歲時,父親病逝,江加走子承父業(yè)。
江加走的父親傳授給他的木偶頭像,有50多種造型和一種“平髻”(俗稱蘇州髻)的梳頭方式。江加走在70多年的從藝生涯中,發(fā)展創(chuàng)作出280多種不同類型的木偶頭像,此外還創(chuàng)作了十余種不同式樣的頭髻和發(fā)辮,畢生雕刻和粉彩的木偶頭像達萬余件之多,影響深遠,終成一代大師。
江東林說,在機器打磨和數(shù)控雕刻已經(jīng)十分普遍的當(dāng)下,江家的木偶頭依然選擇用最簡單的手工雕刻方式,一個小木偶頭也需要一周左右才能完成。機器制作的木偶頭雖然整齊劃一,卻缺乏藝術(shù)美感,手工雕刻的木偶頭每個都獨一無二,簡單點說就是更加“耐看”。
江朝鉉向江碧峰(右)及其女兒(中)演示雕刻技法(江東林/供圖)
江家壁櫥中,展示江家?guī)状说哪九碱^作品。
泉州古城第3座城隍廟:
泉郡龍宮城隍廟面積曾達20畝
泉郡龍宮城隍廟
在泉州古城,除了大城隍口的泉州府城隍廟(俗稱“大城隍”)和小城隍巷的晉江縣城隍廟(俗稱“小城隍”),還有一座城隍廟,就是位于龍宮巷口的泉郡龍宮城隍廟。
如今的泉郡龍宮城隍廟面積僅15平方米左右,這是上世紀(jì)90年代因陋就簡重修的,龍宮城隍廟前的“泉郡”二字就已說明其在歷史上的官方地位。
面積不大的泉郡龍宮城隍廟
據(jù)泉郡龍宮城隍廟管理人員介紹,該廟據(jù)說始建于唐代,最早祀四海龍王,廟號為龍王行宮,后來增祀城隍,改稱龍宮城隍廟,成為古代泉州人旱時祈雨、澇時求晴的場所。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因“求雨屢驗,為民御災(zāi)療病,普沾其澤,功德在民”,泉州知府奏請朝廷,光緒十八年(1892年),光緒帝頒旨加封龍宮城隍為“忠佑昭威侯”。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泉郡各界為慶賀加封盛事,集資擴建重修廟宇,有正殿、拜亭、大石埕、前殿、涼亭、外石埕和龍王井。東北側(cè)龍宮池更名放生池。廟內(nèi)裝上眾善信捐造的鐵鐘。
如今廟內(nèi)已無鐵鐘,留有圖片。
據(jù)龍宮城隍廟鐵鐘圖片顯示,鐵鐘鑄于1894年。鐘高86厘米,直徑70厘米。下面的捐造者中,包括兩廣總督黃宗漢的貽字輩后人及商號。
1923年,晉江縣重修龍宮城隍廟,此時龍宮城隍廟占地達20畝。
1964年,泉州市區(qū)拓建九一街,龍宮城隍廟被拆毀夷平,慶賀加封“昭威”的鑄鐘移至開元寺藏經(jīng)閣。
1993年,部分信眾在原址周邊搭蓋簡易小屋繼續(xù)供奉龍宮城隍。1995年春,在里人張清泉倡議帶動下,信眾因地制宜重建起如今的泉郡龍宮城隍廟。
策劃 ▏許志榮
文圖 ▏王了
視頻 ▏點創(chuàng)傳媒
統(tǒng)籌 ▏楊瑩 洪燕如
注: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鯉中街道、清正社區(qū)、許華夏、吳晶、吳健康、吳千穎、陳自力、江東林、張清泉、魏懷陽等的大力協(xié)助,在此一并致謝。
責(zé)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