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新聞網(wǎng)報道
福建新聞網(wǎng)漳州4月13日電 (余丹)“漳泉人士在新加坡的發(fā)展中是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13日,在福建閩南師范大學,新加坡漳籍歷史學家柯木林于此間舉行的“獨領風騷一百年——新加坡漳泉人士的崢嶸歲月”專題演講中如是肯定了漳泉人士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
漳州是中國著名僑鄉(xiāng),擁有港澳同胞10萬人、旅外僑胞100萬人、臺胞1000萬人,遍布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據(jù)資料統(tǒng)計,2010年新加坡總人口突破500萬,其中福建籍人士占了10萬。
漳泉人士多數(shù)來自馬六甲,抵達新加坡前已在馬六甲世居幾代,有一定社會經(jīng)濟基礎。新加坡開埠后,漳泉人士夾著雄厚的資本,為這塊新興土地帶來許多新氣象。
據(jù)柯木林介紹,新加坡早期的四大家族,即薛佛記、陳篤生、陳金聲、李清淵,均是漳泉人士。他們熱心新加坡公益事業(yè),除了興建廟宇、建設醫(yī)院、辦報,最重要的便是興學辦教育。新加坡崇福女子學校的前身,便是漳浦籍人士陳金聲于1849年在新加坡興建的第一所華文學塾崇文閣。
而漳浦籍人士薛佛記是新加坡福建幫的開山鼻祖。在新加坡期間,他帶頭捐獻巨款,興建當時華社最高領導機構恒山亭,作為鄉(xiāng)僑喪葬祭奠的祠廟,也成為旅新華人集合和議事的場所。
“回望新加坡早期歷史,不難看到閩商在這里扮演過很重要的角色。”柯木林稱,由新加坡宗鄉(xiāng)會館聯(lián)合總會編撰的《新加坡華人通史》將于今年11月份面世,其中漳泉人士對新加坡的貢獻將會詳實地紀錄在書中。
華僑史記錄著華人華僑在海外的豐功偉績,然而由于諸多歷史原因,許多海外華人華僑的歷史沒有及時地挖掘、搶救,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為此,漳州于2014年8月啟動《漳州華僑史》編修工作。
“編撰僑史有利于進一步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和漳州精神,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fā)揮僑力,推動漳州更好地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愿景。”《漳州華僑史》的主編鄭來發(fā)稱,編撰僑史不僅僅是僑情的需要,更是給后代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
據(jù)悉,目前《漳州華僑史》已擬定編寫提綱,計劃于2017年6月完稿出版。接下來,編委會將積極“走出去”,到海外收集第一手資料,使《漳州華僑史》最真實地接近歷史。(完)
來源:福建新聞網(wǎng) 責任編輯:林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