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熱議公共文化服務
新華社記者 周 瑋
“文化導向要加強”“市場機制大有可為”“互聯(lián)網+文化”……4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分組審議了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大家紛紛為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支招”。
劉新成委員說:“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日程的迫近,中央充分意識到文化小康建設的緊迫性。近年來,文化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多成績,但目前現(xiàn)代公共文化體系方面的建設距離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劉新成進一步談道:在服務和需求對應關系上,現(xiàn)在還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像農村書屋,考慮到現(xiàn)在農村留下的人口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婦女,青壯勞動力都離開村莊了,到底有多少人需要在農村書屋讀書,需要調研。另一方面,受眾有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務卻不一定能夠得到有力的支持。有一個城市的群眾對地方戲很喜歡,而當地6個地方戲劇團平均每個團一年要演160多場,但月收入1200元左右。“如果演員收入總是不能提高,得不到鼓勵,如何保持下去,是個問題。”
“把關系到老百姓的文化民生抓實抓好。”柳斌杰委員說,第一,文化導向要加強。通過公共文化服務占領基層文化陣地,這對真正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第二,文化政策要務實?,F(xiàn)在都在修大劇院、大廣場、音樂廳這樣的高檔文化設施,本來錢少,再加上建設這樣的高檔設施,到基層就更少。第三,建議渠道要擴大。市場化公共文化服務沒有形成制度,有些人借公共文化服務名義賺老百姓的錢,應該制定這些方面的規(guī)則,讓它更加健康發(fā)展。第四,文化立法要加快。
嚴雋琪副委員長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自上而下的配給和基層群眾的需求有時候會脫節(jié)。比如在調研中被告知給農村送電影,想來是農民需要的,但是電視的普及和農村人口的變化,現(xiàn)實是放電影不怎么受基層群眾歡迎了。還有標準化和個性化的問題。在打拼工作著的階層和最需要文化素養(yǎng)滋潤的青少年人群,他們的文化生活要給予更大的關注。另外,不能把‘公共’簡單理解為公共財政支持,應該是向公眾開放的就叫公共。所以,市場機制大有可為。”
溫孚江委員提出了“互聯(lián)網+文化”的概念。“要解放思想,不要固化自己的思想,要用‘互聯(lián)網+’的概念來理解文化部門下一步的改革思路、改革出路。”他舉例說,“現(xiàn)在缺乏的是一些專業(yè)性、技術性、知識性的書,還沒有一家網站免費開放,文化部門能不能在這方面加以考慮,把書的版權買回來,在網上讓大家閱覽。”
全國人大代表張文成是來自基層農村的,他做了40年支部書記。他把現(xiàn)在的農村文化建設分為三個部分:外出的農民工,婦女留守兒童和農村老年人。“對現(xiàn)在文化書屋,文化部門一定要重視質量、重視靈活。比如農民工在城里做工,能不能落實到工地去,現(xiàn)在工地文化除了看手機什么都沒有,能不能一年免費定一份雜志和報紙,跟蹤到工地文化服務,讓他們每天都能學習文化。”張文成說,“農村現(xiàn)在急需的就是硬性投入,比如廣場健身器材、文化廣場,有一部分城郊村還是不錯的,偏遠山區(qū)達不到,公共文化財政應考慮。另外就是堅持農村業(yè)余文化教育,一是企業(yè)單獨進行技術培訓,二是農業(yè)要進行專業(yè)辦班,三是文化輔導材料滿足。這是農民現(xiàn)在迫切需要的。”(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林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