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銘 (黃燦昆 攝)
人 物 名 片
王銘銘
著名人類學家
英國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人類學與民俗研究中心主任
布朗紀念講座首位亞裔演講人
小山叢竹書院山長
遠行,是為了更好地回歸,這或許是無數(shù)學者的宿命。泉籍著名人類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銘銘亦是如此,他從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出發(fā),遠行英倫讀博,擔任過美國芝加哥大學、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英國倫敦大學訪問教授,同時還長期深入我國西南田野考察,學術足跡遍布海內外。近年來則頻頻回泉,擔任小山叢竹書院山長、扎根基層做學術研究、帶北大博士生來泉作博士論文,將關注的目光重重地投向祖祖輩輩腳踏的土地上。
□記者 陳智勇
《刺桐城》成為海內外學者了解泉州的窗口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王銘銘的《刺桐城》成為海內外學者和廣大讀者了解泉州的窗口。該書早已在1999年出版,原名為《逝去的繁榮》,2018年再版時,增加了一篇長達3萬余字的緒論,書名也改成《刺桐城》,這是一位人類學者考察家鄉(xiāng)20余載的心路歷程,也是其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該書還于2009年在英美以英文出版。
上個世紀末,王銘銘連續(xù)擔任五屆全國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班主任,并與學術前輩費孝通一道創(chuàng)辦北京大學社會人類學碩士、博士點,對于中國人類學的復興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海內外刊物發(fā)表大量論文,出版數(shù)十部著作。
帶北大博士團多視角發(fā)展“泉州學”
小山叢竹書院作為“泉州舊八景”之首,因歐陽詹、朱熹、弘一法師等重要賢哲在此留下足跡而聞名遐邇。
“先賢之‘心’是遺產承載的精神價值,是遺產形式背后的價值。”王銘銘說,保護好文化遺產,要避免無端守護遺產的“空殼”,而是要更多地發(fā)掘、尊重和珍惜遺產所承載的精神價值。
2018年,我市開始復建小山叢竹公園,逐步將其打造成歷史文化主題公園。2021年5月16日,“重光”后的小山叢竹書院迎來首場講座,以“書院重啟”為題,邀請了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教授到場主講,王銘銘主持了此次活動,進行了一場精彩而令人回味的思想碰撞。
活動前夕,王銘銘受聘小山叢竹首任山長,王銘銘也以新的“角色”出現(xiàn)在家鄉(xiāng)人民面前,牽頭實施“小山學堂·泉州學文史系列講座”等,邀請名家學者蒞泉,也吸引眾多本地文化名家相繼走進小山叢竹,力爭將這里打造成為“立足泉州,放眼世界”的文化地標與學術高地。
2022年7月9日—10日,“老城市,新視野:國內名校博士泉州學論壇”在小山叢竹書院舉行,以新題域、新觀點、新視角發(fā)展“泉州學”。在籌備此次論壇時,王銘銘率博士生團隊進行研究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一個可喜的現(xiàn)象:自2002年以來的20年間,有17篇名校博士論文與“泉州學”息息相關。這些名校博士主要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其中來自北京大學的多達5位,幾乎都是王銘銘帶出來的高徒。此前,王銘銘帶北大博士團在泉設立田野工作站“鸚歌山居”,推動家鄉(xiāng)泉州進行了學術接力與傳承。
開放包容讓泉州成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王銘銘是位高產的學者,多年來出版了大量學術成果,其中《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茶·街·廟:泉州城鄉(xiāng)人文區(qū)位考察與研討》《從東南到西南》等就是他關注家鄉(xiāng)的研究成果。
作為一名人類學家,王銘銘對歷史的思考一直貫穿其人類學研究中?!洞掏┏恰肪褪峭蹉戙憵v史人類學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被評論界譽為“一部躍動著鮮活生命歷程的、內容豐贍的‘泉州傳’”,這部書的副題為:“濱海中國的地方與世界”。他用歷史人類學的方法,對泉州城的興起、成熟、興盛和衰落做了線索性的宏觀鋪陳,并重點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時代文化多元主義影響下的迅速發(fā)展和商貿繁盛,探尋泉州從地方走向世界的密碼。
“我們的一些研究聚焦于閩南地方文史遺產,主要敘述閩南的地方性,另一些研究則反其道而行之,聚焦于閩南的海外交通史、港市輪替史、華僑史,主要敘述閩南的世界性。盡管學界給出兩種全然不同的‘閩南形象’,但作為事實存在的閩南只有一個。我認為,閩南是合二為一的——它正是地方—世界的典范。”王銘銘說,他一直為泉州昔日的繁榮尋找歷史印記和學術支撐。
“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讓泉州成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也形成了泉州獨特的城市文化和精神特質。”王銘銘說,歷史上,泉州對外來文化的包容,不僅是由于商人做生意需要,官員和老百姓也極具包容性,因此形成了泉州多元的文化。今后,開放與包容也將進一步激發(fā)新的發(fā)展動力,創(chuàng)造泉州人新的輝煌時光。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