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木刀剝下一片片木屑,沙沙的打磨聲中逐漸浮現(xiàn)出精細的紋路,將人們置于工藝之美的殿堂。雕刻作品濃縮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底蘊,雕刻匠人們的一刀一刻都嵌入了最美好的祝愿和最深厚的民族文化,給予我們關于歷史的無限遐想。
雕刻藝術發(fā)源于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之中,一塊平平無奇的木料在匠人的巧手之中變化出大千世界的繽紛萬物。在木雕中我們看到古建筑的硬朗結實、構思精巧,感受神獸的威風凜凜、栩栩如生,感嘆于細微處的匠心獨造、精妙巧思。“千刀萬鑿雕出來,一處不順付東流”,雕刻技藝講究分寸和力度,更講求耐心,越是生動的造型越需要沉靜的創(chuàng)作,才能達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非遺的傳承要想在當下“破局出圈”,就要既不忘記根本,又適應于新的變化,吸引更多年輕群體的目光。木雕的傳承發(fā)展為非遺煥新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融入生活才能永葆活力。如今,木雕不只是佇立在地面的藝術形式,也可以是更加貼近日常的首飾掛飾。廣東省博物館開發(fā)潮州木雕系列文創(chuàng),具有美好寓意的“一鹿繁華”木雕擺件讓非遺走進現(xiàn)代人的生活。揚州木雕日前也推出縮小版的金絲楠木文昌閣、文房四寶、楠木枕等一系列木雕文創(chuàng)產品,讓非遺成為人人可觸摸到的藝術,讓更多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到非遺,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受益人。
木雕的傳承發(fā)展也需要一個個匠人的堅守。我們不能讓手藝人變成孤獨的“守藝人”,坐著冷板凳的匠人也需要時代炙熱的目光。如今,師徒傳承仍是較為主流的非遺傳承方式,由于技術的專業(yè)性,年輕的學徒必須在青少年時期就得到師傅手把手的教授和指導,再加上自己背后的刻苦練習,最終才能學到絕活、領悟真諦、成就匠心。而今不少中小學將木雕引進校園,孩子們在木雕師傅的指導下,親身體驗著非遺的藝術魅力,進一步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增強了他們的文化歸屬感認同感。此外,社會的合力能夠成為非遺蝶變騰飛的助推力,201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xié)會木雕專業(yè)委員會成立,為全國的木雕匠人打造了一個專業(yè)的交流共享平臺,木雕匠人們在此傳遞信息、傳承藝術、傳播文化,讓木雕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生。
在一個個精美的木雕中,我們看見了時光的印記,也看見一代代匠人的傳承與堅守。從傳統(tǒng)工藝到文化IP,木雕正在以嶄新的面貌擁抱時代,全力奔赴下一個高光時刻!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