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僑帶頭修繕泉州市區(qū)熙春宮
尋找捐款善信后人 再續(xù)200年前善緣
中山路、通政巷是泉州古城知名的街巷,這兩者的交界處,有一處“熙春古地”——熙春宮,宮里存有兩塊清代道光年間的石碑,記錄了當(dāng)年捐資修建宮廟的鄉(xiāng)鄰善信芳名。
“我們想找到清代碑文記載的捐資者后人,邀請他們來一起參加修繕落成儀式,共同見證先人的善舉。”昨日,在泉州市區(qū)通政巷,新加坡華僑傅火德和熙春宮修繕籌建委員會其他成員說。
位于中山路與通政巷交界處附近的熙春宮(畫圈處)
西側(cè)的石碑上記錄著當(dāng)年捐資重修者的芳名冊
門口的兩個大石墩見證著熙春宮的歷史
兩塊清代石碑見證善舉
熙春宮再度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線中,已恢復(fù)成古色古香、怡然清幽的模樣。昨日上午,記者探訪了修繕工作進入掃尾階段的熙春宮,幾名工人正在清除墻壁上的粉塵。
熙春宮占地不大,約100平方米。宮廟大門頂原本懸掛的“熙春古地”匾額,因為修繕暫時放在一旁。大門兩前墻壁的磚雕,刻有瑞鳥和花草等圖案,一些瑞鳥的形象呼之欲出,惟妙惟肖。在主殿的東西兩側(cè)墻體里,各嵌有一塊黑片頁巖材質(zhì)的石碑。
在泉州古代鋪境中,熙春宮是古城南隅陽義鋪熙春境的境廟。熙春宮的宮名來自境名,宋朝有熙春坊,在好德坊南,即今通政巷口,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尚存,后廢,明、清用作境名。
“撰寫碑記的是清代道光舉人黃人彥,這兩塊碑記的小楷非常漂亮。”熙春宮修繕籌建委員會成員介紹。熙春宮始建于何時已不可知,但這兩塊碑記卻記錄下重要信息。石碑記載,清道光五年(1825年)進行一次翻修重建,至清道光七年(1827年)落成。
熱心新加坡華僑出資重修
2023年6月底,熙春宮啟動重修。目前,修繕工程即將完工。它的修繕也蘊含著一段溫情故事。
“因為疫情和宮廟本身破敗的原因,熙春宮已經(jīng)封閉了兩三年。”鯉城區(qū)鯉中街道通政社區(qū)黨委書記陳淑華說,隨著時代推移,熙春宮里面的木構(gòu)件許多遭受白蟻侵蝕,有的梁柱移位彎曲。而近年來,古城街巷改造提升,熙春宮破敗的景象與周邊景致很不協(xié)調(diào)。在與新加坡華僑傅火德的溝通過程中,社區(qū)提到此事,“古建筑和里面的古構(gòu)件應(yīng)該有一定的價值,如果能保護下來,也不失為文化傳承、善舉延續(xù)的好事”。
昨日,記者在通政巷見到了此次為主出資修繕熙春宮的傅火德先生。據(jù)他介紹,他的祖籍地在惠安黃塘。清末,先人遷至泉州后城,以賣小食品為生。1936年,父親傅降水到新加坡謀生,后來將泉州的民間信仰也帶到新加坡。他從小就對祖籍地的文化傳承很感興趣,從1990年開始,他就經(jīng)常攜家人回泉州開展尋根之旅。
2023年,傅火德到通政巷考察投資時,偶然聽到熙春宮供奉的竟是其父帶到新加坡的民間信仰人物,覺得十分有緣,決定捐資重修熙春宮。
尋找石碑名錄中的后人
熙春宮的兩塊石碑,東側(cè)石碑記述清道光年間熙春宮重修落成的過程,西側(cè)是捐資重修者的芳名冊。熙春宮年代久遠,這次以修舊如舊的方式進行修復(fù),除了兩塊石碑外,許多精美的舊木構(gòu)都保存下來,相信修繕后的熙春宮,會成為通政巷的又一景觀。
據(jù)碑文記載,1825年重修時,由陽義鋪鋪中的士紳倡議捐款,熙春境捐款個人及商號達76個,還有崇名、登賢等10個外鋪境的善信13人。碑文最后寫道“余既嘉諸君子之好義,而又愿后之人之嗣而葺之也,于是乎書”,說的是呼吁善信的后人也能效仿先輩善舉,參與到保護古宮廟、古建筑的行動中來。
修繕籌建委員會成員說,宮廟將于農(nóng)歷十二月十四日舉行入殿儀式,這次如果能找到這些善信的后人,一起見證入殿儀式,再續(xù)200年前的善緣,不失為一件有意義的事。
責(zé)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