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檔案
泉州鯉城區(qū)忠義巷,北起東街,南抵忠義宮。忠義宮是泉州古城東隅袞繡鋪忠義境的境廟,位于古城七個城門之一的仁風門內,巷內曾有北宋名臣蘇緘的義第,宅前立有“懷忠坊”,因此這條古巷被稱為忠義巷,百余米的小巷內,忠義佳話已流傳千年。
忠義巷示意圖。(陳慧芬/制圖)
蘇緘:滿門忠義衛(wèi)國殉節(jié)
泉州東門一帶曾經牌坊林立,蘇緘的懷忠坊就位于附近。
千年過去,蘇緘的忠義第和懷忠坊已消失無蹤,但蘇緘滿門忠烈御敵守城的動人故事,卻隨著古巷名留存至今。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學者曾在這一帶踏勘時考證,蘇緘(1016—1076),字宣甫,泉州晉江人。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中進士,初任廣州南??h主簿。北宋神宗熙寧(1068—1077)初,出任邕州(今南寧市)知州。熙寧九年(1076年),交趾國趁北宋朝廷疏于邊疆防范,起兵攻宋,,由于兵少糧盡,城池被破,蘇家36人遇難,宋神宗悼念稱:近世忠義之臣,罕見其匹。蘇緘被朝廷贈奉國軍節(jié)度使,謚號忠勇。
蘇緘遇難后,被賜一座宅第在泉州的忠義巷,并于忠義境立“懷忠坊”以為紀念。蘇緘的堂兄蘇紳、蘇紳的兒子蘇頌都是進士出身的北宋名臣,被譽為“蘆山三杰”。蘇頌的后人元代從同安遷到泉州胭脂巷,成為著名的“祖閭蘇”。
近百年大厝光潔如新
干凈如新的古厝,其實已有近百年歷史。
忠義巷21號是忠義巷僅有的古厝,已有近百年歷史,木構門窗卻光亮如新,這得益于戶主郭桂彬的悉心打理。郭桂彬在忠義巷生活了80多年,見證了東街和忠義巷的變遷。
郭桂彬回憶說,郭家祖上從山西遷來,屬于汾陽衍派,居住在城東大坪山,郭桂彬祖上幾輩以屠宰為業(yè)。1930年左右,祖父舉家從大坪山遷至忠義巷,并蓋起了這座三開間的大厝,后來大厝的后落部分被泉州橡膠廠征用。郭桂彬在這里出生長大,后來在泉州中僑集團管理崗位工作多年,退休后依舊住在這里,平時在家練習音樂和書法,對大厝很有感情,因此一直維護得很好,定時滅蟻清洗,讓門窗保存完好。
郭桂彬說,如今忠義巷南段不通路,以前很方便,可以直通溫陵路,1978年,巷子南段在建泉州橡膠廠時被征用,所以現(xiàn)在只到忠義宮附近為止。
忠義宮和東關三夫人廟
忠義巷尾的忠義宮
忠義巷尾有兩個相鄰的宮廟,一個是西側的忠義宮,一個是南側的東關三夫人廟。
郭桂彬是忠義宮的管委會成員,他回憶說,忠義宮以前位于忠義巷臨東街的巷口,是一座奉祀關帝及歷代忠義國士的境廟。泉州古城的7個城門均有關帝廟,這就是東門仁風門附近的關帝廟,后來一度廢棄,1991年在巷尾重修。旁邊的東關三夫人廟以前也不在這里,而在附近橡膠廠內,1998年遷至此處重修。
如今雖然沒有了普渡的民俗,但每年佛誕日,忠義宮還是會請來戲班連唱三天戲,完畢后會在巷中設宴,20多桌一字排開,鄰里之間其樂融融。
忠義宮的楹聯(lián)沿用了通淮關岳廟的楹聯(lián),出自清末民初的泉州文人楊介人之手。
東關三夫人廟,奉祀潘媽、澤媽、金媽三位夫人。
尋找忠義井和涅槃井
忠義宮對面的古井,嵌入墻壁之內。
巷內曾有一口忠義井,泉州橡膠廠1978年在忠義巷南段建廠房時,于3米深處掘得一段古城垣,垣邊西側有一口水井,井腔用磚皆印有“嘉定三年修城磚”的字樣??芍司邓螌幾诩味ㄈ?1210年)或以后鑿建的,其后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年),地方長官契玉立因擴建仁風門垣,地面填高,于是將此井掩沒。1978年雖被掘出,但因建廠需要,仍將井覆蓋。
如今忠義宮大門對面的忠義巷東側,也有一口水井,井盤高出地面約半米,這在泉州古城中不多見。郭桂彬說,這口井小時候就有,應該是一口古井,或許因忠義井已被填埋,巷中居民稱這口井為忠義井,至今井水充沛,建房時還專門為這口井留出了空間,造型特別。平時出于安全考慮,井口用石板蓋住,游客來這里不留意容易忽視。
忠義巷居民稱這口井為 “忠義井”。
忠義巷口的五孔井。
忠義巷口有一口大型的五孔井,如今僅有兩孔保留,在上面加蓋了兩個小孔舊井盤,確保行人安全。其余三孔被封蓋。郭桂彬回憶,這曾是一口“半邊井”,一半在陳宅內供家人使用,一半在戶外走廊供鄰里使用,上世紀90年代東街改造時被發(fā)現(xiàn),崇福寺曾請人來疏浚。
這口大型五孔井久已無人使用,從井口望下去,仍有井水,只是混雜了垃圾,需要重新疏浚。在清代《泉州府志》卷九《水利》中,記載有一口以唐代僧人命名的涅槃井:(涅槃井)在仁風門外,唐僧黃涅槃以卯位忌風,鑿此鎮(zhèn)之。明代《八閩通志》記載:“在棠陰里三十九都。唐僧黃涅槃以卯位忌風,鑿此井以鎮(zhèn)之。”曾有人認為此井就是涅槃井,但據(jù)泉州文史專家考證,此處屬于仁風門內,也不屬于棠陰里三十九都,所以并非涅槃井。
為了安全考慮,井口放置了小孔井盤。
泉州市文管所原主任黃真真介紹,東街改造發(fā)現(xiàn)此井時,她就在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井內的井腔直徑達3米,里面有石梁架于井口下。井中發(fā)掘出古瓷片、古錢幣,泉州古城民俗中,居民家中有人過世,會于井中取水凈身,再扔錢幣入井。此外還在井中發(fā)現(xiàn)了未使用的子彈,可能是動亂年代有人扔進井中銷毀證據(jù)。這口井規(guī)模大,耗資不菲,估計不是普通人家單獨發(fā)掘的。
未拓改前的東街。
郭桂彬說,這里位于仁風門不遠,這口大井在古代或許還有消防的作用。巷中居民曾在井的四周圍上柵欄,作為忠義巷口和東街的一景,由于不利于通行,后來作罷。除了這口大井,1997年東街拓改至此,在忠義巷附近出土了大量城磚,成為古城仁風門的歷史痕跡。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