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被完美展示
這是一座名為“愛國樓”的古厝,風格上融合閩南紅磚古厝和華僑番仔樓建筑特色,盡顯“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這個僅40厘米高的微縮版古厝模型,就出自23歲的“00后”小伙馬奔之手。
身為安徽人的馬奔自幼在泉州長大,深受閩南文化熏陶,對閩南的紅磚古厝建筑更是情有獨鐘。還在學校讀書時,他就曾在游戲世界里設計搭建了晉江梧林古村落。去年畢業(yè)后,他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設計制作了閩南古厝的微縮版模型,總共耗時半年多、純手工打造。心懷對閩南古建筑的熱愛,馬奔還在嘗試制作更多的古厝微縮模型作品,以別樣的視角,向大眾和海內外游客展示閩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馬奔在制作新的閩南建筑微縮模型
雕刻拼接刷漆“做舊”
半年造出微縮版古厝
馬奔祖籍安徽,自幼在泉州晉江長大,深愛閩南文化。因父母長期從事木雕工藝,他在耳濡目染之下,對閩南古建筑也產生了濃厚興趣。
“徽派建筑等國內知名古建筑多是白墻黛瓦,倒是閩南古厝的出磚入石有著獨特之美。”馬奔說,中學畢業(yè)后他到泉州輕工職業(yè)學院就讀建筑工程專業(yè)。隨著學習的深入,他越來越想親手制作閩南古厝模型。
畢業(yè)后,他先到晉江五店市等較好地保存了閩南古建筑群的地方現場測繪、勘察、航拍、收集資料,從中了解閩南古厝的建筑結構、歷史文化內涵等,并繪制了設計圖。除部分參照晉江五店市的閩南古厝建筑樣式,其他都是基于傳統(tǒng)建筑工藝設計。
在馬奔位于晉江的工作室內,一座微縮版古厝擺放其間。它寬50厘米,長60厘米,整個模型用PVC板、擠塑板、木板等材料做成,古香古色。其中古厝的紅磚墻用PVC板,木門用切割的木條和木片拼成,墻上的“水車堵”用木片拼接,屋頂上的燕尾脊則是用木頭雕刻。
“每個部件要做到分毫不差,不然就拼接不上。”馬奔說,第一次做古建筑模型時,自己都是一步步摸索過來的,一步錯了就只能重來。“光屋頂上的紅瓦,就用牛皮紙重復堆疊了大半個月才做成。”
為了讓建筑模型看起來更顯古韻和傳統(tǒng)特色,他用油漆反復調試上色“做舊”,每一處細節(jié)都透著歲月的痕跡,古厝大門前的抱鼓石也依照明清時期樣式設計,整個模型耗時半年多才最終成型。
曾將古村落“搬進”游戲世界
多元視角展現閩南文化
模型完成后,日前馬奔將它帶到晉江五店市等地做公共展示,引來眾多市民和游客的圍觀。他還把模型的視頻發(fā)布上網,讓網友們近距離感受閩南古厝之美。
馬奔稱,早在學校里時,他就有在游戲軟件中設計閩南建筑的實踐。2021年泉州申遺成功的那一年,他和幾個同齡的小伙伴一起,在一款沙盒類游戲中還原了晉江梧林傳統(tǒng)村落。
“現場測繪,一走就是一天,持續(xù)了兩三個月。”馬奔說,當時是摸著石頭過河,多次到梧林走訪,收集拍攝了2000多張航拍照片、全景圖等,力求完整呈現傳統(tǒng)村落原貌,再根據設計圖用游戲里的方塊像搭積木一樣在虛擬世界中復原梧林古村落,并制成視頻。“在游戲里共建造了60多座閩南古厝,每一座都用10萬多個方塊。”
從虛擬世界到微縮模型,馬奔在對閩南古建筑的熱愛中不斷創(chuàng)新和實踐,他的作品在社交平臺上引發(fā)關注。
“有海外華僑聯(lián)系我,希望能用微縮模型重現他們的閩南祖厝、番仔樓,用它們承載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和回憶。”馬奔說,微縮模型是一種創(chuàng)新嘗試,他想用大眾更易接受的新想法,以新視角展現閩南古建筑的藝術魅力,更好推廣弘揚閩南文化。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