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中心小學的學生義賣親手種植的蔬菜(學校供圖)
《新課標下,如何上好勞動課》追蹤
“勞動課是一堂成長必修課,上好勞動課真的太重要了。”昨日,家長陳先生看了泉州晚報關于新課標實施兩年來,泉州各地勞動課上得怎么樣的調查報道后深有感觸。中學生不會剝雞蛋、大學生讓家長定期到校洗衣服……近年來,這樣的新聞不時可見,人們在付之一笑的同時,也不得不感嘆:現(xiàn)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實在是太差了。記者走訪中,對于學校開設勞動課,家長們紛紛舉雙手支持。他們覺得,一周一課時雖不多,但能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培養(yǎng)獨立生活的能力,對孩子的一生都有莫大的益處。
晉江雙山中心小學將勞動課開到田間 (學校供圖)
記者走訪 勞動教育多點開花
在學校別具一格的“行知園”里,有土移栽、無土移栽,小農夫們興致勃勃地演示著“移栽”的兩種方式。別看孩子們年紀尚小,干起農活卻有模有樣,各種農耕知識更是信手拈來,儼然一個個行家里手。
眼前這幅“接地氣”且充滿“煙火氣”的勞動光景,是晉江金井雙山中心小學的特色課堂。記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該校就開辟露天田地,讓孩子體驗種植,開啟“耕讀教育”。之后,行知園、塑料大棚、烹飪室、文苑墻、手工室、無土栽培溫室大棚、木工坊等越來越多與勞動教育息息相關的區(qū)域在校園里出現(xiàn)。多年的探索實踐,使得該校不少學生烹飪手工種植樣樣精通。
去年8月,在泉州市教育局組織開展的以“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為主題的泉州市凱輝校長讀書班上,各地各校的勞動教育成果、論文論著、勞動實驗基地特色被匯編成冊,生動呈現(xiàn)了泉州勞動教育蓬勃開展的良好態(tài)勢。自《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公布以來,泉州各中小學幼兒園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課程,除了學烹飪,還有下地種菜、學竹編、種草藥、學釀醋……孩子們興致十足,家長們也躍躍欲試。
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一年段開展“生活小達人”整理書籍活動 (華園供圖)
家長憂心 缺乏勞動孩子自理能力差
缺乏勞動教育,對孩子究竟意味著什么?
“我女兒已經讀高中,現(xiàn)在天然氣灶還不敢開。”家長陳女士坦言,由于勞動教育的缺失,她已經開始憂慮孩子以后的自理能力。“孩子從小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真的無法理解勞動的意義。”林女士的孩子在讀小學,平時由爺爺奶奶照顧,從沒吃過什么苦??吹皆絹碓蕉鄡?yōu)秀的孩子學習好,動手能力也很強,她越發(fā)感覺需要及時改變孩子的生活觀念。
家長們的焦慮,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來,學校教育方面,長期以來,比較重視傳授書本知識,而忽視“勞動”教育;二來,則是家長過分心疼孩子,舍不得讓孩子干一點活,認為孩子只要心無旁騖好好學習就可以了,其他方面不重要。正是因為這樣的觀念,導致如今的青少年勞動教育缺失,獨立生活能力差。據(jù)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發(fā)現(xiàn),當下能夠做到生活自理的學生不足半數(shù)。學生勞動意識淡化,不珍惜勞動成果,不以浪費為恥,不愿意或不喜歡參加勞動,休閑時多沉迷于電子設備,漸趨脫離日常生活實踐,自理能力、勞動能力欠缺。
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學常泰校區(qū)的學生在“責任田”里豎起標志牌 (學校供圖)
專家建議 重視勞動的重要作用
4月13日,央視《東方時空》欄目時空故事板塊聚焦徐州徐海路幼兒園,園內燒火做飯的視頻走紅,孩子們熟練地刮鱗殺魚、烙餅、灌香腸、鹵豬頭肉引發(fā)網友關注。
“這個幼兒園之所以能火出圈,其實是對我們高質量的學前教育的一種呼喚。”青少年教育專家張秀云表示,煮飯做菜、種花養(yǎng)禽、收拾整理……由易入難、循序漸進,既能賦予孩子們必備的生活技能,又能讓孩子在動手之間,感悟勞動的真諦,培養(yǎng)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在勞動中,孩子們的分析、判斷、思維,協(xié)同精神、進取精神、吃苦精神,專注能力、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都可以得到加強。
“之前總是認為孩子只要管好學習就夠了,家務事和家用電器一概不讓孩子碰,導致孩子膽小,五年級了還不敢自己乘電梯。不過,這學期以來,明顯感覺到孩子變化了,不僅會主動收拾房間,敢自己下樓,而且從學校勞動園地收成回來的蔬菜還會自己動手小炒一盤和家人分享??吹贸鰜恚⒆与p手更靈巧了,做事思維也更敏捷清晰。”新華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的家長陳女士表示,學校通過開展各種課內外勞動實踐活動,促進了孩子動手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勇毅的品質。
“讓孩子擁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是勞動教育最基本的意義,人間萬事出艱辛,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新華中心小學校長鄭志清呼吁,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弘揚勞動精神,讓勞動教育不再缺失。真正從“一課”走向“一育”,確立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之一的重要地位;從“技能”走向“素養(yǎng)”,培育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從“書本”走向“實踐”,讓學生真正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從“學校”走向“共育”,充分發(fā)揮家庭、社會的勞動教育優(yōu)勢,實現(xiàn)家校社協(xié)同共育。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