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942年10月13日(壬午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于泉州小山叢竹溫陵養(yǎng)老院。此前,再三恭請弘一大師入住溫陵養(yǎng)老院的人就是該院院長葉青眼。長久以來,關注和研究弘一大師者對葉青眼這個名字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溫陵養(yǎng)老院,也因為他曾經寫過萬字長文回憶弘一大師;陌生是因為有關葉青眼的史料多集中于其辛亥革命時期參與光復泉州的事跡,而葉青眼與弘一大師的更多交往卻鮮為人知。
1936年,葉青眼時年61歲。(葉青眼長孫葉宗慧供圖)
“辛亥老人”葉青眼
葉青眼(1876年—1966年),生于泉州城北孝友里(花棚下)。1909年,他加入中國同盟會,擔任泉州分會政治股長,是辛亥革命時期光復泉州的重要領導者之一,在隨后的反袁斗爭中被孫中山先生委任為“中華革命黨福建支部長”,因此泉州老一輩的人多稱之為“辛亥老人”。民國初期,葉青眼主要在泉州、廈門、菲律賓從事華文教育工作。1923年,他曾受委托開辟修建泉州中山路,主持制定《市政管理規(guī)則》;1927年,為治理水患,葉青眼發(fā)起興建泉州新橋溪導水磯頭工程;1929年,他與梁披云、許卓然等共同參與創(chuàng)辦黎明高中(今黎明職業(yè)大學前身)。1937年,駐泉長官人稱“錢魔王”的錢東亮欲毀東西塔,葉青眼挺身而出,成功阻止其對千年石塔的破壞。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積極加入抗敵后援會,并擔任救濟委員會主任。
自1924年始,葉青眼在家鄉(xiāng)泉州全身心投入民間公益慈善事業(yè)長達40余年,期間先后擔任民國四大民間收容機構——泉州開元慈兒院、婦人養(yǎng)老院、平民救濟院、溫陵養(yǎng)老院的院長或代院長,為泉州民辦教育、慈善以及抗戰(zhàn)、水災等募化資金。
作為泉州富有先進思想的鄉(xiāng)紳耆老,葉青眼參與了革命、教育、市政建設及慈善等事業(yè)。他熟悉民國政要人物及南洋閩籍華僑,是民國期間泉州地區(qū)兼具公信力與行動力的士紳代表之一,與愛國華僑陳嘉庚、陳敬賢、沈鴻柏等,愛國高僧虛云老和尚、太虛法師、印光法師、圓瑛法師、弘一大師等均有交往。
葉青眼與弘一大師的關系尤為深厚。他在《千江印月集》中回憶道:“且余于公(弘一大師),不但得受證明皈戒,曠大恩師關系而已。公在閩南弘化十余年中,在家弟子,余獲親近較早,相從亦較密,凡公講經說法,幾無一次不參加(指在溫陵一方),雖塵勞山積,往往抽空撥冗,以一見顏色一聆謦咳而后慰……”
迎請弘一大師到泉州古城
說起來,葉青眼與弘一大師的經歷還有一定的相似之處。1898年,早年熱衷于社會變革的李叔同因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受到牽連,舉家遷至上海;1905年李叔同去日本留學,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回到國內,從事了7年的文藝教育工作,堪稱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1918年,39歲的李叔同選擇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29年初,他途經廈門時被陳嘉庚胞弟陳敬賢挽留,由此與閩南結緣。
同時期,葉青眼作為晚清廩生一直輾轉在泉州、廈門、臺灣省教書,1909年,34歲的葉青眼投入辛亥革命的浪潮之中并最終取得成功。1914年,葉青眼在領導福建反袁斗爭失敗以后,赴菲律賓從事華文教育工作,這一時期與同為同盟會成員的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及其胞弟陳敬賢交往。因為信仰的緣故,他與陳敬賢過從甚密,二人曾一起東游日本,是為至交。
有意思的是,弘一大師初到泉州古城是葉青眼參與迎請的,弘一大師最后到泉州古城也是因為葉青眼的迎請。兩人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年底。當時,葉青眼與蘇慧純一起赴廈門南普陀寺禮請?zhí)摲◣?、弘一大師來泉州弘法?930年1月27日上午,太虛法師、弘一大師一行從廈門南普陀寺出發(fā),抵達泉州古城以后先參禮了大開元寺,而后旋即前往南安雪峰寺度歲。
1930年正月十五以后,弘一大師返回泉州古城,因泉州大開元寺有軍隊駐扎,暫駐錫泉州承天寺內。期間,葉青眼等人陪同弘一大師參觀古城名勝,并在泉州大開元寺留影,這是弘一大師在泉州古城的第一張影像,也是葉青眼與弘一大師的第一張合影。
1930年初,弘一大師與葉青眼等在開元寺留影。(資料圖)
在大時代背景下,因為愛國圖存尋求變革,又從教育再到學佛,弘一大師與年長他四歲的葉青眼想必是惺惺相惜、相互理解的。1933年,弘一大師受邀在泉州大開元寺開辦“南山律苑”,位置就在今水陸寺附近,而葉青眼任代院長的開元慈兒院就在其對面的虎豹樓。一為律苑,一為慈院,相鄰數(shù)十步的兩位老人都在為自己的志向而不辭辛勞。
弘一大師五次移居溫陵養(yǎng)老院
1934年,旅滬泉籍富商伍澤民在葉青眼的建議下憐惜年邁孤苦老者無人贍養(yǎng),捐資2000元,在小山叢竹開辦“泉州男子養(yǎng)老院”,又名“溫陵養(yǎng)老院”,延請吳增為董事長,葉青眼為院長。
1935年3月,在葉青眼的禮請之下,弘一大師在溫陵養(yǎng)老院暫住十五日。其間弘一大師還在溫陵養(yǎng)老院講演,為晉江縣平民救濟院書“千福堂”,為泉州開元慈兒院書“勇猛精進”,又為葉青眼手書“南無阿彌陀佛”中堂及華嚴經句“持戒到彼岸,說法度眾生”。葉青眼曾請教弘一大師,眾人多來請字卻少有請法者,豈不可惜?弘一大師對葉青眼說:“余字即是法,居士不必過為分別。”
葉青眼還請弘一大師為小山叢竹朱熹講學處紀念亭重題“過化亭”匾,弘一大師跋曰:“泉郡素稱海濱鄒魯,朱文公嘗于東北高埠建亭種竹,講學其中,歲久傾圮。明嘉靖間,通判陳公重建斯亭,題曰過化,后亦毀于兵燹。邇者葉居士青眼欲復古跡,請書亭額補焉。余昔在俗,潛心理學,獨尊程朱。今來溫陵,補題過化,何莫非勝緣耶。”
1935年11月,弘一大師自惠安凈峰寺回到泉州市區(qū),小住溫陵養(yǎng)老院期間,為高文顯手書詩偈并題記:“出家以后,所用印章,大半散失。勝進居士囑集為一冊,未之能也。于時乙亥十一月,適普潤廣洽上人,割指瀝血,請寫《戒經》,盞有殘血,為補書詩偈于后。時居溫陵過化亭。”又有閩南佛學院講師萬泉法師前來拜謁,弘一大師勸其發(fā)心學律,并手書“持戒不放逸,了身如虛空”相贈。12月,弘一大師又托廣洽法師贈萬泉法師自讀自書之《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在溫陵養(yǎng)老院會見了萬泉、壽居,為他們講述律學要義,并書小中堂:“昔人持戒,當?shù)靡姺穑錇樽钌锨f嚴,戒為最上妙香,戒為歡喜勝因。佛說大乘戒經。”
1938年3月13日,弘一大師在泉州開元慈兒院講經,并作開示共一個半小時,瑞今法師任翻譯。3月14日,弘一大師在泉州婦人養(yǎng)老院講《凈土法門》。3月15日,葉青眼禮請弘一大師至溫陵養(yǎng)老院為老人開示凈土法門,弘一大師講《勞動與念佛》。
1939年4月11日,弘一大師在溫陵養(yǎng)老院講《地藏菩薩之靈感事跡》。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初,弘一大師第一次到泉州城內弘法時,曾在泉州資壽寺講《地藏菩薩之靈感》半月,而泉州資壽寺就毗鄰小山叢竹(1934年創(chuàng)辦溫陵養(yǎng)老院)。9年以后,弘一大師在資壽寺旁又重講《地藏菩薩之靈感》。
1942年4月,葉青眼、尤廉星等致函弘一大師,邀請他移居溫陵養(yǎng)老院。5月11日,弘一大師從惠安靈瑞山移居溫陵養(yǎng)老院,在此度過了人生最后的155天。據葉青眼回憶:“自是公即徇余等請安住溫陵。并請得妙蓮法師同來。一行四人。公住晚晴室。蓮師等住華珍室一二三號房。”這期間,葉青眼與弘一大師、妙蓮法師等在泉州溫陵養(yǎng)老院過化亭合影,這也是弘一大師生前最后一張照片。
1942年,弘一大師與葉青眼(前排居右)等在過化亭。(資料圖)
在溫陵養(yǎng)老院,弘一大師繼續(xù)弘法。先是以“過化亭”為戒壇,教演剃度儀軌。又為院內老人宣講《佛說八大人覺經》,開示凈土法要。為晉江縣立中學的學生寫字一百余幅,為黃福海題寫冊頁。直到病倒生命衰微之際,弘一大師除了向妙蓮法師作最后交代,還不忘替溫陵養(yǎng)老院老人向董事會提出建議,當時院接收方也即葉青眼。其建議有四:
(一)請董事修臺(即指過化亭一部分破損應修葺者)。
(二)請董事對老人開示凈土法門。
(三)請董事議定,住院老人至八十歲,應舉為名譽董事,不負責任。
(四)請董事審定湘籍老人,因已衰老,彼自己雖樂為助理治圃責任,應改為庶務,以減輕其負擔。
小山叢竹弘一大師晚晴室遺址
10月13日(農歷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在溫陵養(yǎng)老院圓寂。葉青眼記述道:“公吉祥西逝后,蓮師等依照遺囑助念已,關鎖晚晴室,退出。翌晨淄素弟子來,悉在室外,焚香獻花禮拜……初六日晨……余入室頂禮,瞻其遺貌,見遺體向西側臥,兩腿端疊,左手垂于腿上,右手扶腮,蓋以被單,面隱隱帶笑容,唇際尚略現(xiàn)紅色,與在生無異……”
葉青眼筆下的弘一大師
“嘆我公畢生修持僧伽志行,力求圓滿,堪稱一物無遺,寸絲不茍;信溫陵此日各界人士心情,所獲教益,應似千江印月,萬木迎春。”這是弘一大師圓寂后,葉青眼所撰寫的挽聯(lián)。1942年10月19日,弘一大師荼毗前一日,葉青眼帶泉州開元慈兒院全院100多名學生前來念佛致祭,慟哭不已。
12月5日,葉青眼主持弘一大師生西紀念大會籌備會,任財務股主任。1943年1月20日,葉青眼參加在泉州開元慈兒院大禮堂舉行的“弘一大師生西百日紀念”。又在《覺有情》第四卷載《紀弘一大師與溫陵養(yǎng)老院勝緣》《千江印月集——紀弘一法師之盛德》,總計一萬余字。
根據歷史文獻,已知葉青眼撰有以弘一大師為主題的文章共有五篇,即《弘一法師與十年來閩南佛化運動》《弘一法師提倡讀誦普賢行愿品》《紀弘一大師與溫陵養(yǎng)老院勝緣》《千江印月集——紀弘一法師之盛德》《弘一法師生西十周年之建塔因緣》。談及弘一大師的文章有三篇《辦理佛教慈善工作三十年來之經過》《地藏菩薩接引節(jié)婦生西》《吳辰泗居士傳》。
《弘一法師與十年來閩南佛化運動》寫于1939年,葉青眼認為,受戰(zhàn)亂影響,1929年至1939這十年間在閩南地區(qū)佛教大事中唯有弘一大師在閩南弘法這一件最為重要,他描述道:“于一切處,講經說法越起勁,往往講經說法音聲,和飛機大炮聲音相交互,恍惚彼以暴來,我以仁往,不但等飛機大炮于篝火炊煙之列,抑且把經聲佛號,作紫云甘露之施。”
《弘一法師提倡讀誦普賢行愿品》寫于1941年,葉青眼記述弘一大師倡議讀誦《普賢行愿品》,祈愿世界和平國泰民安:“泉州慈兒院秉承慈旨,逐日課外參與恭誦,自本年春間起,至立冬日止,已誦過三萬余卷,仍復繼續(xù)誦念,以期圓滿。”
《辦理佛教慈善工作三十年來之經過》寫于1947年,其中引用了弘一大師對于佛教慈善的看法:“近代大德弘一法師所著《佛法十疑略釋》其第八釋,有曰一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yè),并謂依佛經所載:布施有二種,一曰財施,一曰法施。”
弘一大師與葉氏父子三人
弘一大師與葉青眼及其兩個兒子葉禽擇、葉四游均有良好的互動。根據弘一大師相關書信材料,已知弘一大師致信葉氏父子三人的書信有6封,另有5封提及葉青眼。
1934年5月25日,弘一大師囑劉質平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清涼歌集》五首歌詞三份寄給葉青眼長子葉禽擇。
1936年5月16日,弘一大師在廈門致信葉青眼長子葉禽擇,說明暫未能去泉州:“拙書小聯(lián)及講稿,附奉上,乞收入。尊翁及令弟歸國時,乞為致候。”此時,葉青眼正攜次子葉四游到南洋各國募捐。
1936年8月,弘一大師在廈門鼓浪嶼日光巖致信夏丏尊,請其寄刊印《清涼歌集》十冊寄廈門轉泉州大開元寺內開元慈兒院葉禽擇、葉四游收。
1938年5月20日,弘一大師在漳州瑞竹巖致信葉青眼二子葉禽擇、葉四游,跟他們分享寺中古人二聯(lián):“風靜潮初滿,山空月正中。”“夙根有慧皆森發(fā),上善無聲自廣長。”
1938年5月29日,弘一大師在漳州瑞竹巖致信葉青眼,告知在漳州弘法事宜。數(shù)日后又致信葉禽擇、葉四游,與他們分享丈室題壁兩首。
1939年正月,弘一大師在泉州承天寺致信馬冬涵,刻好的印章可讓葉青眼次子葉四游帶來。
1941年,弘一大師在泉州大開元寺致信葉青眼,介紹吳立人、夏索非,交代借閱佛書事宜。
葉青眼與弘一大師自1930年相識至1942年共13年,在此之前葉青眼的兩個兒子葉禽擇與葉四游先后皈依印光法師,法名宗擇、宗定。從書信中可以看出來弘一大師對葉青眼的兩個兒子較為喜愛,尤其是弘一大師在漳州弘法期間,饒有興致地在書信中記錄楹聯(lián)詩偈與他們分享品讀,這是十分難得的。
弘一大師舍利塔
弘一大師舍利塔的故事
1942年弘一大師圓寂后,葉青眼倡議、籌資修建弘一大師紀念塔;1962年,葉禽擇設計重建弘一大師舍利塔,創(chuàng)新構筑塔亭;1979年,葉四游參與重修弘一大師舍利塔。在這30多年的時間里,隱藏著葉青眼父子三人與弘一大師舍利塔之間一段不為人知的因緣。
據1942年12月6日《福建日報》刊載的《晉縣開生西會紀念弘一法師》,葉青眼主持了本次籌備會議,確定要“建塔紀念,由財務股籌募款項,由設計股設計繪圖”。財務股股長由葉青眼擔任,也即弘一大師首座紀念塔是由葉青眼負責籌款。這座紀念塔立在溫陵養(yǎng)老院內,為十三級經幢結構,塔中為六面花崗巖柱體,刻有豐子愷所繪弘一大師最后遺像。1946年9月28日(九月初四),在弘一大師生西四周年之際,葉青眼等還曾在溫陵養(yǎng)老院舉行祭塔典禮。
1952年農歷五月,泉州佛教界人士廣空法師、妙蓮法師、圓拙法師等計劃在清源山建造弘一大師舍利塔,傳貫法師的信眾及其過繼子龔天發(fā)參與施工。時年77歲的葉青眼詳細記載了這次建塔的盛況,在《弘一法師生西十周年之建塔因緣》中描述了弘一大師舍利塔的形制:“塔介于彌陀大石龕之西南,千手巖觀世音菩薩道場之東北……總高一丈零八寸,分五層,正面篆書云:弘一法師之塔,為杭州馬一浮先生手寫。另塔銘,為南洋馬來半島金馬輪演本法師(即尤惜陰居士)所撰。”
1962年,鑒于先前建造的舍利塔塔基不穩(wěn)固,在圓拙法師的主持下,由已在菲律賓弘法的傳貫法師出資,在原址對弘一大師舍利塔進行重建,擔任設計師的是葉青眼長子、福建省五建工程師葉禽擇,金針師父子等人參與施工。這次設計的特色是以石構斗拱結構建造飛檐式塔亭,也就是目前弘一大師舍利塔塔亭的現(xiàn)狀。
20世紀60年代,曾有好事者欲炸毀弘一大師舍利塔。由于塔亭頂部為花崗巖斗拱結構,來人知這樣的建筑營造一旦爆破,花崗巖可能會四濺開來造成嚴重的砸傷事故,于是僅損毀部分構件,悻悻離去。冥冥之中,是葉青眼長子葉禽擇的巧妙設計,保護了塔亭。
1979年,陸續(xù)落實宗教政策以后,妙蓮法師、圓拙法師隨即發(fā)起重修弘一大師紀念塔。只可惜此時葉青眼、龔天發(fā)業(yè)已往生。然而后人對弘一大師的敬仰之情薪火相傳——重修工作交由龔天發(fā)長子龔萬魁、葉青眼次子葉四游等人負責,使得弘一大師舍利塔恢復舊貌再添新意。值得一提的是,葉青眼次子葉四游還于1986年參與發(fā)起《弘一大師全集》的編纂并任編委。
1966年2月22日(丙午二月初三),葉青眼在新門街故居往生,世壽91歲。盡管葉青眼一生之中撰有大量文字,可惜散佚各處未能存世,但是從能夠搜集到的文字里仍能一窺過往滄桑。葉青眼作為弘一大師在閩南弘法的重要親歷者,與弘一大師淵源頗深。要探究弘一大師思想及晚年在泉州弘法細節(jié),葉青眼為我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視角。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