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土地后巷的“義全宮”
義全后街并行于市區(qū)中山南路東側(cè),北起指揮巷,南接土地巷。因傳說宋朝丞相文天祥曾逗留此地,后建有文相宮,小巷曾名天祥街;因宋元時期,此地商鋪林立,中外商人在此排攤售貨,小巷亦名排鋪街。
訪古尋今,義全后街名人輩出。這里曾走出一代名臣黃克纘,他官至明末五部尚書,“為官清正、不避權(quán)貴、愛民禮士、政聲鵲起”,告老還鄉(xiāng)后崇禎帝兩度“存問”;這里曾住著明代吏部郎中林而廷,他暗中相助大學士張瑞圖,助其躲避涉“閹黨”冤案;這里曾有座武成都閫第,明初行伍出身的武成,累遷至福建都指揮僉事;這里曾矗立著清代舉人、羅源知縣黃拱辰文魁宅;這里曾走出數(shù)位現(xiàn)代杰出人物,著名作曲家曾加慶創(chuàng)作出《山村變了樣》《趕集》等風靡全國的經(jīng)典樂曲,著名編劇陳劍雨改編了電影《紅高粱》……
尋幽覽勝,義全后街廟宇眾多、牌坊林立??此坪敛黄鹧鄣奈南鄬m,流傳著文天祥因幼主失落、山河破碎而血淚俱下,透入石髓遂成血淚石的傳說;昔日的義全境,有土地廟、義全宮、溫王宮等諸多廟宇,因城市改造諸廟湮廢,鄉(xiāng)鄰們置地重建,合三廟為一宮,遂成如今的“義全宮”;這一片土地曾有5座石牌坊沿街而立,它們表彰功勛,昭示德政,標榜功德,承載氣節(jié)……
紅磚古瓦的“東風樓”
壹 土地后巷陳宅
深巷矗立“東風樓” 風雨傳奇“僑西別墅”
沿義全后街南段,往東拐進入土地后巷,經(jīng)過義全宮后,巷子深處一幢紅墻灰頂、建筑精良的兩層小洋樓,令人眼前一亮。這就是神秘的僑西陳家別墅,又名“東風樓”。小樓宅門輕掩著,主人不在家中。
經(jīng)輾轉(zhuǎn)打聽,在指揮巷口一家金銀珠寶店里,我們找到了陳兆麟、陳兆鴻倆兄弟,聽他們聊起這座僑西別墅的風雨傳奇。
西洋風格搭配閩南建筑工藝
祖輩下南洋打拼 發(fā)跡回鄉(xiāng)興建洋樓
“老宅是上世紀40年代末興建的,是爺爺那一輩人從菲律賓寄錢回來建的。”在巷口經(jīng)營珠寶店的陳兆鴻回憶,清朝末年,他的爺爺陳仲國和兄弟一起下南洋闖蕩,打拼幾十年后,積累了一定家財,“聽父輩們講,爺爺那一輩在南洋主要做木材、椰油生意,一些日用百貨也有涉及,規(guī)模做得挺大的。”
據(jù)悉,陳仲國五兄弟在南洋開枝散葉,家族興旺,除了有經(jīng)濟實力,在政界也有涉足,“我的一位伯父陳安候,曾經(jīng)當過菲律賓的參議員。”
上世紀40年代,排行老三的陳仲景回到泉州主持老宅興建工程。“由于當時國內(nèi)物資緊缺,很多建筑材料,像水泥、鐵門、鐵窗等,都是直接從菲律賓等地運到泉州,再由土建師傅施工的。”
洋樓內(nèi)飾
中西合璧僑西別墅 回廊壁畫依稀可辨
斥巨資、請巧匠,花費數(shù)年時間,一幢占地一畝多的兩層小洋樓終于完工。當時,洋樓周邊并沒有類似建筑,十分搶眼。“我們祖上是從晉江一個叫‘僑西’的地方遷到泉州市區(qū)來的,‘僑西陳’一直沿用至今,洋樓就命名為‘僑西別墅’。”
由別墅大門進入,就是一處別致庭院,植花種樹,環(huán)境清幽;主體建筑外墻紅磚、配合水泥,兩側(cè)回廊墻壁上各有一幅壁畫,左為雄獅猛虎,右為松鶴延年,雖歷經(jīng)數(shù)十年光陰,色彩依然鮮艷。
“原來屋頂還有一只巨大的老鷹雕塑,‘文革’時被破壞了,宅子也改名為‘東風樓’。”陳兆鴻說,宅子以西洋風格建造,搭配閩南古厝工藝,“所有窗戶、陽臺外都裝有鐵護欄防盜,后來拆除了。”
宅子里古香古色的木梯
王爺池毗鄰番佛寺 視野開闊華麗壯觀
“屋前有一座王爺池,不遠處則是番佛寺池,剛建成時宅子視野開闊,氣象萬千。以前通過祖宅后門,可以走到后街。”陳兆鴻回憶道,他小時候經(jīng)常到池塘邊玩耍,如今那里都蓋起了房子。
據(jù)《泉州古城踏勘》記載:“土地后巷后段東側(cè),上世紀70年代以前為王爺池,其狀近似長方形。今全填為陸地,起蓋廠房民宅。王爺池西岸有一座洋樓,主人姓陳。”番佛寺池在“王爺池”之北,兩池面積相當,因宋元時期泉州有婆羅門教寺(泉州人稱為“番佛寺”),故名。相傳番佛寺在池塘東岸(即今指揮巷中段南側(cè)),左邊有一個山包,為番佛寺昔日繁盛時堆造之假山遺跡。至明代,寺廟荒廢。天后宮、開元寺至今仍保存著該寺廟的一些建筑構(gòu)件,皆造型古樸、雕刻精美、技藝嫻熟,可以窺見當年番佛寺的華麗壯觀。
貳 義全后街167號
“天恩存問”四朝元老 “于門”記載救人往事
義全后街地處泉郡之南,這里曾名人匯聚——明末五部尚書黃克纘、明代刑部郎中林而廷、明代福建都指揮僉事武成、清代羅源知縣黃拱辰……一座座名人故居,一方方匾額高懸,彰顯門第,以示尊榮。
黃招治阿婆
四朝元老赫赫有名 崇禎帝二度“存問”之
在老街坊的帶領(lǐng)下,沿著曲折的巷子前行,來到義全后街167號,眼前的小洋房,便是一代名臣黃克纘故居所在地。
“全都拆掉了,義全后街167號是以前古厝的書房和停轎之處……”黃招治阿婆開門把我們迎進屋,她回憶,昔日的黃克纘故居占地約2畝,古厝大門前立有旗桿石,大門高懸“天恩存問”牌匾,厝內(nèi)正廳還有一方“天恩再問”匾。
黃克纘(1550-1634年),歷任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兼理總督糧儲等,人稱“黃五部”,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四朝元老”。史料記載,黃克纘為官清廉正直,為民造福,事跡被載入《明史》,獲得高度評價。黃克纘告老還鄉(xiāng)后,崇禎帝曾二度“存問”舊臣黃克纘,黃府高懸“天恩存問”“天恩再問”巨匾兩塊。“我兒時曾在黃府看到‘天恩存問’匾,牌匾已十分老舊,油漆斑駁脫落。”泉州書壇泰斗之一、泉州市首批名人檔案入檔者林漢宗,曾一度扎根義全街一帶,他說可能因湮沒難辨,牌匾上未見署款,匾上的字體筆力凝重、神采稍遜,與當時的書風相符。
林氏暗中相助張瑞圖 大學士書“于門”相贈
與黃克纘故居相距不遠,門牌號“義全后街113號”,是明代刑部郎中林而廷府第舊址,人稱“于門”。據(jù)記載,林而廷是明嘉靖進士、太平知府林奇材之孫,他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中舉,官至刑部郎中。
“于門府第舊時規(guī)模宏大,但我小時候看到的,就只剩大門與前落一小部分,府第后庭大部分荒蕪,殘垣頹壁種有瓜果,林氏后人居住于此。”林漢宗在《城南舊事》一書中寫道,昔日的“于門”不遠處,有一座“戊辰進士”石牌坊,府第門前曾高懸“于門”牌匾,匾額白底黑字,是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所書。
“于門”二字,有何寓意?《泉州古城踏勘》一書認為,明代閹黨魏忠賢建生祠事,請大學士張瑞圖為他題“頂天一柱”匾額,后來閹黨魏忠賢倒臺,張瑞圖因曾為魏忠賢題匾而名列逆案,將被逮捕治罪。彼時,林家人暗中保護并獻策,助其躲避災(zāi)禍。因感激林家的大恩,事后張瑞圖書“于門”相贈,將林而廷比為漢代善平冤獄的于公。“于門”者,乃救命恩人“于公之門”。
斗轉(zhuǎn)星移,盛況難再。如今,不論是黃克纘故居、林而廷府第“于門”,還是黃拱辰文魁宅、武成都閫第,皆在歲月長河的淘洗下,連同昔日義全街的五座石牌坊蕩然無存,讓后人憑吊、遐思與嘆息。
叁 義全后街74號
文天祥護主宿溪亭 血淚石銘刻愛國情
義全后街74號,一間毫不起眼的普通店面,毫無裝飾的水泥柱子,大門緊鎖。若不是門口掛著“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牌子,實在無法想象,這就是當初的文相宮。
相傳,宋朝末代丞相文天祥曾保護南宋幼主避難經(jīng)過泉州,留宿泉州郡城南溪亭鋪義全境。而當時掌管泉州市舶司的蒲壽庚緊閉城門,拒絕相助。絕望之下的文天祥,因幼主失落、山河破碎,失聲痛哭,留下血淚滴在一塊石頭上,透入石髓遂成血淚石,人稱“哭血石”或“涕血石”。
清道光年間的《晉江縣志》記載:泉州人崇尚忠勇英烈,鄉(xiāng)民陶少溪因仰慕文天祥的忠肝義膽,在文天祥休息的地方建了文相宮,并“塑像崇祀之”。起初的文相宮西向,原有一副石刻柱聯(lián),上書“忠義無如丞相節(jié),文章自是狀元才”。如今,上聯(lián)清晰可見,下聯(lián)不知所終。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理事許月才介紹,文相宮原稱“文信國公祠”,也稱“文相祠”,其原址并非此處,是移址后改稱為“宮”,而原祠址后來成了“天祥街”的地名。鯉城區(qū)臨江街道文化站原站長老楊回憶,大約20年前,文相宮的門口有一只四不像的神獸,如今亦不知去向。
“因為文天祥和屈原都忠貞愛國,附近居民選擇屈原投江的日子,也就是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作為文相宮文丞相的祭日,大家紛紛到宮內(nèi)祭祀紀念文天祥。”老街坊柯麗影扎根溪亭社區(qū)已有30多年,據(jù)她回憶,昔日文相宮前的小路名曰“天祥街”,屬于“天祥居委會”管轄范圍。2002年,城市改造時,合并改稱“溪亭社區(qū)居委會”。
柯麗影告訴我們,因該地境內(nèi)王爺池、溪亭池、關(guān)刀池等數(shù)池有溝相連,稱為“溪”,舊時義全宮東邊的池中有亭,故名“溪亭”。而沿著與義全后街相連的土地巷前行二三十米,一條短短的“土地后巷”南段東側(cè),矗立著一座小小廟宇,這便是義全宮。
義全宮其地,昔日曾是土地廟舊址。因城市改造,原處于義全宮口的義全宮被拆,溪亭溫王宮改為幼兒園。1997年,眼看著諸廟湮廢、諸神無依,鄉(xiāng)鄰協(xié)議置地重建,合三廟為一宮,即稱“義全宮”,奉祀溫元帥、相公爺、土地公、沈夫人諸神祇。如今的義全宮,面積140平方米,每到宮廟祭祀的日子,宮廟香火延綿,信男善女絡(luò)繹不絕。
義全后街牌坊老照片
古巷拾遺
上世紀20年代末,拆建中山路之前,義全街是古城的一條主街,有5座精美的石牌坊沿街而立——土地巷口一座,蘇雙印家前一座,林氏“于門”前一座,灶仔巷口一座,南岳宮口一座。
其中,土地巷與義全后街交叉路口,舊有一石牌坊,為明“癸丑進士”坊,俗稱“打槍坊”。這一牌坊,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晉江莊士元、邱有巖、史朝宜、江萬仞等13人高中進士時所立。傳說該坊在清初鄭成功軍隊圍攻泉州城時,曾經(jīng)被炮火擊中,上世紀60年代末被拆毀。
來源: 責任編輯:趙孝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