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28件從我國臺灣征集而來的文物正式入藏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9點(diǎn)50分,一個從臺灣跨海而來的集裝箱,從石湖碼頭轉(zhuǎn)運(yùn)到閩臺緣博物館,14只裝滿文物的大型木箱被送入館。
“這是清代的金臉?gòu)屪?,通?米。”提前等候在閩臺緣的臺北市古董文物協(xié)會榮譽(yù)理事長蔡右弼邊開箱邊說。很快,一尊彩繪泥塑媽祖坐像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金面,朝天持笏式,儀態(tài)華麗、莊嚴(yán),大多是供奉于廟宇中的鎮(zhèn)殿媽。隨后,逐一開箱的是清彩繪泥塑十二生肖神像,十二尊成套,每尊的高度為60-80cm,十二生肖被擬人神化,安上姓氏和官職,入廟奉祀,是臺灣罕見的本土造像。據(jù)收藏家介紹,這十二生肖神像是清代以來奉祀于臺灣雞籠的廟宇,上世紀(jì)80年代為一位臺灣藏家精心收藏,雖有殘損,仍視為至寶。
為配合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主題展陳改造提升項目的需要,今年6月,該館啟動從臺灣本島征集文物項目,歷經(jīng)數(shù)月努力,終于從2000多件藏品中篩選出清代彩繪泥塑媽祖坐像、清代彩繪木雕觀音坐像、清代彩繪泥塑關(guān)帝坐像、清代臺灣平埔族彩繪木雕廣澤尊王坐像、清代十二生肖彩繪泥塑坐像等反映閩臺兩岸“諸神共祀”的這批宗教造像文物。其中,體量最大的是一尊清漆金木雕觀音坐像,通高 148厘米、寬69厘米、厚 65厘米;而體量最小的是一尊清金漆木雕土地公坐像,高 18厘米、寬 10厘米、厚約 8厘米。
目前,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從臺灣島內(nèi)征集和接受臺灣同胞捐贈藏品已超過6800件(套)。
責(zé)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