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后的大成殿
始建于北宋末年的南安文廟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由于歷史原因和建置變革,這座文廟屢廢屢興,現(xiàn)址也由原來的南安豐州鎮(zhèn)劃為豐澤區(qū)北峰街道招聯(lián)社區(qū)。2022年,南安文廟正式啟動修繕。如今,文廟一期修繕工程正式完工。昨日,記者現(xiàn)場探訪。
大成殿內(nèi)的孔子雕像
龍柱栩栩如生 雕像端莊威嚴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南安文廟前看到,廣場平整干凈,兩塊分別刻有“禮門”和“義路”的石牌坊佇立在兩側(cè)。大成門口,兩根略微泛黃的龍柱,栩栩如生又保留著歷史感。門口陳設著石鼓。朱紅色的大成門緊閉著,兩側(cè)便門向內(nèi)敞開。
來到廟內(nèi),映入眼簾的大成殿和東廡、西廡已煥然一新。大成殿坐北朝南,殿前月臺下方的一整塊“丹陛石”上雕刻著三爪龍雕。走進殿內(nèi),可以看到坐落著多尊嶄新雕像。正中“萬世師表”的牌匾下,坐落著孔老夫子的雕像。孔老夫子拱手而坐,目視前方,神態(tài)莊重而不失溫和,仿佛正歡迎著來自四方的友人。在孔子雕像左右,佇立著復圣顏回、述圣子思、宗圣曾參、亞圣孟軻四位儒門圣賢站像。他們或背手而立,或拱手作揖,或手持卷書,或單手按劍,端莊而又威嚴。雕像下方陳列著多種青銅器制的祭器。
殿內(nèi)的墻上陳列著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等“孔門十二哲”的畫像。他們的畫像雕刻在漢白玉板上,分列在東西兩側(cè)的墻上。在殿內(nèi)還陳列著編鐘、編磬、搏鼓等多種古代樂器。
修繕前的樣貌
保留可用部分 還原歷史樣貌
“文廟修繕工程2022年正式啟動,一期主體修繕工程已正式完工。”南安市文體旅集團南安文廟項目負責人王鴻鵬向記者介紹,南安文廟最早于北宋靖康年間(1126年—1127年)建于原豐州城西,后因毀于兵災遷建至古豐州城東門外杏后鄉(xiāng)吳亭山南麓現(xiàn)今黃龍大橋的西側(cè)。由于建置變革,現(xiàn)址屬于泉州市豐澤區(qū)北峰街道招聯(lián)社區(qū)。南安文廟在歷史上屢廢屢興。
1959年,因發(fā)生火災,南安文廟大成殿被燒毀。1991年,東廡因失修,存在安全隱患,被全部拆除。在王鴻鵬展示的照片中,記者看到重修前的文廟樣貌。整座文廟基本僅殘存西廡和大成門。殘存的大成門和西廡搖搖欲墜,屋頂瓦片破舊,長著許多雜草,大成門多處毀損,文廟內(nèi)外廣場的地面也多處破損。
“一期工程主要對大成殿、大成門、東西兩廡、節(jié)孝祠、廟埕、牌坊、月臺、院埕等現(xiàn)存文物進行原址修繕、修復,排除建筑安全隱患、恢復建筑原貌。”王鴻鵬表示,修復過程中,他們最大程度保留殘存的構件。“像大成門屋頂上的木構和內(nèi)飾,有的只毀損了一部分,我們就把能用的部分保留下來,另外雕刻新的部分補到毀損處。”王鴻鵬說,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盡可能保留文廟的歷史樣貌和記憶。
臨時對外開放 老人滿是回憶
記者了解到,中高考臨近,南安文廟6月10日前都會向群眾開放,方便家長和考生祈福。
“孩子要高考了,我們特地從霞美鎮(zhèn)開車過來拜孔夫子。”昨日,陳女士帶著即將參加高考的兒子,驅(qū)車數(shù)公里來文廟祈福。
“可以說是重獲新生了,我看到后也非常高興!”76歲的鄭大爺參觀重修后的文廟感慨地說。鄭大爺告訴記者,他從小到大都住在文廟附近,見證了這座文廟的變遷。文廟毀于火災前,他常和一些朋友來廟內(nèi)參觀游玩,在此留下許多美好回憶。后來因火災和一些歷史原因,文廟漸漸變得破敗,他感到痛心和遺憾。“有些地方原原本本保留下來,很難得。”鄭大爺指著大成門前兩根泛黃的龍柱說,他小時候就很喜歡摸這兩根柱子。
記者了解到,南安文廟復建工程總占地面積6499.65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占地2863.5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56.75平方米。二期工程占地3636.1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873平方米,主要對明倫堂(含東西兩學齋、儀門)、朱子祠(含東西兩櫸頭、前廳)以及室外配套等進行修復修繕。目前,二期工程的相關工作正在籌備中。
相關鏈接
縣城文廟有哪些?
永春文廟
永春文廟,位于永春縣桃城鎮(zhèn)桃城路40號,亦稱孔廟、學宮,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初建于東岳橋西,繼遷知政橋(今云龍橋)北和白馬山之南,后遷至官田市(今儒林街)。歷經(jīng)宋、元、明7次遷址和32次重建、增修和擴建,到明嘉靖四十四年(1556年)以后,才在現(xiàn)址固定下來,現(xiàn)存為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建筑。1949年后作為縣招待所在地而得以完整保存。1990年,永春文廟辟為永春縣博物館。2005年,永春文廟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經(jīng)報福建省文物局同意,拆除了永春高甲戲劇團宿舍及排練廳,耗資220多萬元復建仰高樓和崇圣祠。2019年,永春文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溪文廟
安溪文廟始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縣尉宋文炳代縣令、主簿弭忠信建于縣治西南隅。后經(jīng)多次重修和遷建,現(xiàn)位于安溪縣鳳城鎮(zhèn)大同路141號。安溪文廟核心建筑大成殿為典型的清代重檐歇山式結(jié)構。安溪文廟按照清代的《工程做法則例》標準來建造,但又不拘泥于規(guī)制,建筑工藝高超,是研究清代古建筑的珍貴實物例證。
1937年至1946年,集美聯(lián)合中學(集美大學前身)內(nèi)遷安溪,安溪文廟是學??偛?,閩中地下黨組織在安溪文廟成立地下黨支部,開展抗日宣傳活動。1949年5月,在安溪文廟舉辦軍政干部培訓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安溪文廟先后作為安溪一中、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教育館舍。
德化文廟
德化文廟在近千年歷史長河中,二次毀于火災,三次毀于兵寇,二次毀于洪水。歷代主政德化的知縣、教諭均有修葺,其中三次移址,四次改建,六次重建,連同修建、擴建,有文字記載的就有48次。
2011年,德化縣委、縣政府決定復建文廟,文廟復建移址德化一中后山(后操場、培風樓址),距原址垂直高度提升25米。2013年6月,德化文廟復建建筑群主體工程基本落成。文廟復建后,成為禮拜先師、傳授國學、尊師重教、師德教育、道德教化、興賢育才的重要基地。
惠安文廟
惠安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自宋而元歷四次遷建,又經(jīng)先后三十多次重建、重修而臻于周備完善。惠安文廟為宋初至清代祭祀孔子及歷代名宦先賢的地方,現(xiàn)位于螺城鎮(zhèn)中山北路、縣人民政府大樓東側(cè)。
惠安文廟建筑布局規(guī)整,氣勢宏大,建筑技藝精湛,石木磚雕工藝精美,是研究宋元時期孔廟建筑規(guī)制和清代建筑雕刻工藝的典型實物資料。2005年惠安文廟被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