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業(yè)網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學術研究 > 正文
從外來語現象看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發(fā)布時間:2013-05-27 來源:中國泉州學研究

  漢唐的外語借詞以宗教文化為主,這是因為發(fā)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泉州曾極為盛行。泉州話表示“中意”的“百八”源于佛教(念佛計數的數珠,以108顆為上品);泉州話表示命運多舛的“業(yè)”、“業(yè)命”源于印度古梵語karma(佛教稱惡因為“業(yè)”);泉州話形容人“兇狠、蠻橫”的“牛頭獄卒”源于佛教(“牛頭獄卒”為陰間的鬼卒)。這里還應提及的是泉州話中最早的外語借詞“菠倫”系源于古國名palinga(即今尼泊爾)。據《唐會要》記載:菠菜是唐太宗時由尼婆羅國輸入中國的。

  宋元的外語借詞以商品文化、飲食文化為主,大都帶有東南亞文化的色彩。如借自印尼--馬來語的“鐳”(duit,銅板,錢)、“雪文”(sabun,肥皂)、“洞葛”(tongkat,西式拐杖)“加暴棉”(kapok,木棉)、“羅(面包)”(roti)、“燭龜蠟”(cokelat,巧克力)等;借自菲律賓他加祿語的“帕叟”(peso,錢)、“達馬哥”(tabako,呂宋雪茄煙)、“甘仔得”(kamati,西紅柿)等。

  近代的外語借詞以體育文化、商品文化為主,較多來自英語。如“錦”(game,量詞,局)、“昔”(shoot,投籃)、“斐叟”(whistle,哨子)、“懊賽”(ouside,由“球出界”引申為壞、糟)、“摔”(shoot,揮槍射擊),“拾八”(spanner,扳手)、“瑪絹”(machine,縫紉機)、“摩托賽駕”(motorcycle,摩托車)等。

  當代的外語借詞以商業(yè)文化為主,大多來自英語。例如:“大巴”(bus,客車)、“酒吧”(bar)、“恤衫”(shirt,汗衫)、“的時”(taxi,出租車)、“呼機”(call,無線電傳呼機)等等。這個時期的外語借詞雖然為數相當多,但是卻最缺乏泉州的地方色彩,因為它們絕大多數是從港澳、廣州等地輾轉流傳過來的。

[責任編輯:伍碧紅]